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网专题 正文
简体 繁体
黑龙江关于实施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的情况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06-10-19 14:33:05
 

  黑龙江省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的实施是“送温暖”活动的深入和创新,该工程已进行两轮历时六年,截止目前,全省累计有16505个单位的340802名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分别与311994名特困职工结成了帮扶对子;累计立项203408个,启动实施270625个;累计筹集资金82893.7万元,投入启动项目资金517408万元,经营产值达103798.5万元。经过六年的帮扶,已经有364582名被帮扶特困职工实现了再就业,有278590户特困职工家庭摆脱了贫困,并出现了34767户月收入超千元、年收入超万元的致富户。

  一、主要做法

  “一帮一”工程是我省发动社会力量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在实践帮助弱势群体脱贫解困中创新探索出的一条新路。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一帮一”工作,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一帮一”工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执政为民作为工程开展的理论基础,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工程开展的思想主线,把党的群众工作理论运用于工程实践,正确调整和处理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一般利益和特殊利益、多数群众利益与少数群众利益的关系,充分发挥了思想理论的先导作用,从而使扶贫解困工作出现了许多新的、重大的转变。在组织上,实现了由过去零散地、季节性地开展工作,向全省统一组织、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验收的工作模式转变。在规模上,实现了由过去部分地市、部分单位和部分人员参与,向覆盖全省各地和中省直机关、院校等单位的干部、教职工、科技人员及部分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的模式转变。在时间上,实现了由过去把扶贫作为临时性、突击性、阶段性工作来抓,向三年一个周期,使扶贫工作社会化、经常化、制度化的工作模式转变。在目标上,实现了由过去重点解决生活困难,向既解燃眉之急,又施治本之策,标本兼治的目标转变。在方法上,实现了由过去的“大帮哄”、责任不明确,向一个帮扶单位与一个特困企业对接,一个或多个帮扶人员与一个特困职工对接,不达目标不准脱钩的要求转变。

  (二)研究探索特点规律,不断推进思路创新

  在实施 “一帮一”工程中,我省不断总结经验,深入研究扶贫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创造了“五个延伸”的工作思路。一是把帮扶主体由领导干部向全体干部和部分富裕家庭、劳动模范、个体工商业者等社会各界延伸。帮扶力量由第一轮初期的7.2万人增加到二轮累计34.1万人。二是帮扶对象由特困职工向贫困职工和贫困居民延伸。把“帮扶链”扩展到“扶一把就能发展起来”的贫困职工、贫困居民,全省有19.7万名贫困职工提前进入扶贫开发领域,等于在两轮工作周期内,完成了四轮工作任务。三是帮扶领域由分散单一经营向产业化开发延伸。扶贫项目开发以市场为导向,依托生态优势、资源潜力和经营能力,向养殖、种植、运输、加工、劳务输出、社区服务等产业转移。对部分养殖、种植项目试行了“龙头+基地+协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四是帮扶目标由帮助解困向帮助致富延伸。用专项资金为特困职工选择一个脱贫项目,使其有业可就,劳动致富。数以千计的特困职工在三年帮扶期内不但自己富了,还带动他人。五是帮扶层面由帮扶持困职工向帮扶企业解困延伸。很多帮扶主体单位利用各自的优势,把目光盯在企业的转机发展上。不仅使企业获得收益,也解决了一部分下岗职工就业问题。几年来,共为企业清缴欠款26229.9万元,帮助企业解决困难142902件。六是帮扶项目由个体项目向安置多人就业的集体项目延伸。注重培育具有发展空间的集体项目,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力度,促其发展壮大,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实现发展扶贫两不误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绥化市威森服装有限公司启动省办投放的50万元扶贫贷款更新设备,极大地增强了生产能力。年出口量由原来的5万件套增至目前8万件套,创汇由原来150万元,增加到210万元;公司年生产能力由原来的20万件套,增加到40万件套,产值由原来的3000万元,增加到4800万元。培训下岗职工255人,推荐安置下岗职工就业70多人。公司200名员工中有90%是下岗职工,全部实现脱贫。

  (三)积极拓展有效途径,不断推进方法创新

  “一帮一”工程使多年来开展“送温暖”活动步入社会化、制度化和经常化轨道。“送温暖”作为扶贫解困的一种工作措施和活动形式,在增进党群干群关系,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引导社会重视弱势群体以及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确有实际成效,而且日益深入人心。但是“送温暖”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更侧重于向生活困难的群众“输血”,活动的形式以应时性的捐款、应急性的救济和阶段性的慰问为主,这项活动尽管把党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但其基点并没有完全放在为脱贫致富寻求治本之策上,一些多年接受“温暖”的贫困群众至今仍处在贫困状态中,过年有饺子吃不等于一年有了生计。“一帮一”工程突破了这种解一饥难解百饱的做法。工程从开始实施就确定了开发式扶贫的方向,把扶贫与扶志相结合,重在扶志;把“治穷”与“治愚”相结合,重在治愚;把“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重在造血;把资金支持与政策倾斜相结合,用政策弥补资金不足。在操作上,坚持把经济上扶业作为主攻目标。在项目开发上,根据被帮扶人的技能特长立项;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资源优势选项;根据区位优势和市场趋势定项,并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鼓励项目开发;根据项目大小给予贷款支持。截止目前,有31.2万名特困职工享受到优惠政策,税务、工商、卫生、烟草等部门减免费用43200万元。

  (四)强化目标责任管理,不断推进机制创新

  “一帮一”工程是一项周期长、难度大、责任重的系统工程。各市地从初始就注重机制建设与创新,形成了一个配套完善的工作推进机制,保证帮扶目标如期实现。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全省“一帮一”工程建立了由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副省长分任正副组长的领导小组。13个市地和132个中省直单位也相应成立了由“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机构,全省形成了协调一致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网络体系。每支帮扶力量,每个帮扶个人,每个接受帮扶的特困职工都纳入网络之中。

  二是强化推进机制。每年有明确的工作进度要求。从上到下有定项督办的内容,每个帮扶周期结束时有被帮扶职工认可的考核标准。坚持了“三定制度”。一是定期走访调研,发现问题,现场办公解决。二是定期分析研究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三是定期通报情况,省、市“一帮一”办公室利用简报等宣传典型,推广经验,并通报批评后进单位。

  三是完善责任机制。形成任务到户,责任到人,标准到位,定期考核机制。正向部署,逆向检查,有的地方实行一票否决。各市地还将其列为考核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政绩及评先选优的重要内容,纳入目标管理,逐级签订了责任状,从而建立起严密的责任制。

  四是用好激励机制。省、市两级注意在工程的各个阶段选树不同典型。仅第一轮,全省先后选树了3092名先进帮扶干部典型,641名先进工作者、8831名致富能手和2160个先进集体典型,并适时召开经验交流会、现场会、座谈会等推广典型经验。

  二、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实施以来的主要工作成果

  (一)营造了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实施“一帮一”工程政治上的出发点之一,就是要解决好当时党群干群关系疏离、甚至在一些地方紧张激化的问题,让广大党员干部能够与最弱势、最基层、最普通的群众手携在一起,心贴的更紧,为共同富裕的目标去奋斗,从而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实践充分证明,“一帮一”工程已成为营造党群干群和谐关系的重要载体。

  工程实施之初,从党员领导干部的层面上看,他们首先进入了接受群众观念、群众路线、群众作风教育的课堂。他们走出深宅大院,冲出文山会海,深入到贫困职工家中,体察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呼声,心灵上无不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们为特困职工体谅政府困难、默默承受艰辛的精神所感动,他们为特困职工如此艰难苦撑的生动而震惊,同时,许多人也为自己脱离群众,没有一心一意为群众谋利益而痛心。一些党员干部发自内心地说,每走进一户困难职工的家门,都是一次国情教育、党性教育和宗旨教育。他们深切地感到了“忠实代表群众利益”这种责任的分量。“一帮一”工程使帮扶大军走进工厂、矿山和职工家中,加深了党和群众的鱼水之情,也使最基层的职工群众体会到了党的温暖和政府的关怀。许多群众发自肺腑地说,当年的老八路回来了!

  “一帮一”工程的制定和实施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爱民、为民、富民、安民”的重大举措。在注重群众长远利益的同时,“一帮一”工程还特别注重群众的当前利益,如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仅“两节”期间累计,广大党员干部参加慰问达109.34万人(次),走访困难企业19249个,走访困难职工家庭77.7万户,送去慰问金及物品45000万元,送去大米1717.4万斤,面粉3371.8万斤,豆油321.6万斤,衣物、被褥67.2万件,牛、羊、猪、鸡肉和其它果菜等222.5万斤。修缮房屋10952间,投入资金2393.7万元,助学102097人,投入助学资金6392.3万元。看病就医48886人,投入资金1310.2万元。

  (二)有效地维护了全省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

  针对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凸显,相当一部分下岗职工生活处于困境,情绪低落,潜在许多不稳定因素的现实。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一帮一”工程,有效地解决了社会变革时期出现的一些新矛盾,准确找到了保持全省社会稳定的重要切入点。—是面对面,讲实情,渡难关。“一帮一”工程,始终把构建帮扶人与被帮扶户之间的和谐关系作为帮扶工作的核心抓住不放,帮扶干部怀着深厚的感情,深入到被帮扶户家中,面对面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与被帮扶户和谐相处,保持热线联系,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客观地看待当前的形势、面临的困难和发展的前景,增强心里承受能力, 自觉地维护稳定的大局,坚定与党和政府共渡难关的信心。二是心贴心,帮思想,转观念。扶贫先扶志,交友先交心,广大帮扶干部针对下岗特困职工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思想保守僵化、观望犹豫,普遍存在等靠要消极思想的实际,采取新闻媒体宣传报道、致富大户演讲报告等多种有效形式,以突出教育引导为主,力口之典型示范启发,引导下岗特困职工顺应时势,振奋精神,树立自主择业、竞争就业观念,就业风险观念,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就业观念,倡导职业不分贵贱,勤劳致富光荣的思想。鼓励下岗特困职工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不挑不拣,不等不靠,在创业中实现再就业。三是手拉手,送温暖,献爱心。广大干部在帮扶中始终坚持做到“四带头”。即领导干部带头捐款、带头结对、带头走访、带头办实事,做到了解群众疾苦,反映群众呼声,感情上贴近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出实招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变过去职工群众有困难上访为现在党员干部下访帮助排忧解难,真正起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宣传队”、“播种机”和“减压伐”、“稳定器”的作用。给特困职工送去新思维、新政策、新岗位的同时,把不安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之中,理顺了情绪,化解了矛盾。鸡西市矿业集团滴道煤矿是个衰老矿,特困职工多,曾连续发生过阻塞铁路、公路的群体事件,素有滴道稳而全省稳之说。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与之结对后,筹集120万元资金开展技能培训,开发生产经营项目,99户特困职工启动了个人项目,38名职工子女通过培训实现就业,经过帮扶,该矿再也没有发生过群体性上访事件。省广播电视局干部帮扶的平岗煤矿特困职工唐子领,帮扶前平均每周上访3次,帮扶干部帮他贷款3000元,启动了饲养奶羊项目,一年盈利3万多元,从此不再上访。实施“一帮一”工程的第二年,全省信访案件同比下降16.1%,越级上访下降18.4%,集体上访下降24.7%,结束了过去连续七年居高不下的局面。有些被帮扶的特困职工还主动帮助党和政府做好上访人员的稳定工作。

  (三)解放和发展了先进生产力

  从发展经济、解放生产力的意义上讲,“一帮一”工程也是“创业富民”工程,它充分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紧紧抓住了生产力中最有决定性力量一一人的因素,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开发启动扶贫项目为导向,不断为他们就业和脱贫提供条件和机遇,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促进了全省经济特别是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是坚持开发扶贫,变“输血” 为“造血”。救济式帮扶是解决特困职工生活急需的必要方式,开发式帮扶则是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的治本措施。帮扶干部根据特困职工的实际,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选择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力所能及、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项目,并在资金、物资、技术上予以扶持,做到上一个成一个,帮扶一人全家脱贫,确保项目成功率和职工脱贫率。二是坚持因人因地制宜,不断拓宽就业领域。全省36.5万人就业必然千差万别,只能是采取因人因地制宜的办法,解决特困职工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在于为他们提供岗位和帮助选择新的就业门路,给他们找一条生财致富的来钱道。我省伊春市西林区王海燕有一句令人感动的话:“脱贫致富有人帮,二次创业奔小康”。王海燕过去是个一贫如洗的下岗女工,是 “一帮一”工程帮她启动了养殖、种植项目,短短几年间,她共饲养牛121头、羊263只,种地1100亩,还购置了成套的农机具,修建了300平方米的猪舍和养殖场房,2004年仅种植黄豆、玉米一项就收入10万多元,如今在当地已是有名的农牧场主和脱贫致富大户。伊春市在实施“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中,依托林区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围绕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发展“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引导和帮扶特困职工启动2万多个种、养、采、加、服等10大类别的多种生产经营系列和农、林、牧、副、渔等多业并举的开发扶贫项目,不仅解决了下岗分流人往哪里去,职工生活困难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而且,有效地保护了林木资源、生态环境,促进了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增加了非国有经济的比重,收到了一举多得的帮扶效果。“一帮一”工程使一大批下岗特困职工多层次、宽领域地重新走上再就业岗位,进入致富大门。三是坚持”扶上马,送—程”,努力营造共同致富环境。在第二轮“一帮一”工程实施时,省委、省政府将其纳入“10项利民行动、办好33件实事”之中,其目的就是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推进全省 “一帮一”工程战略升级,努力营造一个“贫穷要致富,先富带后富,小富奔大富,共同走致富”的良好社会氛围。把帮扶特困职工脱贫致富同我省发展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目标联系在一起进行创新实践。对被帮扶的特困职工采取“扶上马、送一程”的倾斜政策,加大帮扶力度,鼓励和带动更多的人把扶贫项目做大做强,积累式推进,巩固扩大帮扶成果,步入良性循环,增强抗风险能力,使他们不仅要早日实现脱贫,而且还要迈进致富行列,同全省、全国人民一道共同步入小康社会。四是注重科技,加强技能培训,增强了再就业能力。针对贫困职工中大多是“4050”人员,文化素质偏低,缺乏一定劳动技能和再就业竞争力的现状,根据市场需求,广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工作,从根本上增强特困职工的脱贫解困能力。省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把特困职工组织起来,请专家学者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提供技术支持,增强了帮扶对象就业和生存发展能力。同时,通过会议培训、现场参观等形式,对“一帮一”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增强组织指导实施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的能力和水平。双鸭山市将扶贫基地分为创业示范型、吸纳就业型、技能培训型三种类别,形成了基地带动、产业拉动的帮扶工作新局面。佳木斯市组织各帮扶单位创建了创业孵化基地,组织经过SYB培训的人员到孵化基地进行实践学习, 目前全市经过SYB培训的353名创业人员,分批到孵化基地进行了孵化,涌现出创业小老板1482人。省劳动厅借助鸡西市劳动局培训中心办学经验和师资力量,为特困职工子女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并从办公经费中拿出20万元作为培训资金。全省共举办各种培训班673期,培训人员达28613人。

  “一帮一”工程努力在特困职工“最急”上见真情,“最怨”上求突破,“最盼”上做文章。它以增加经济收入为重点,以开发项目为手段, 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努力提高特困职工的自我发展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形成了长效机制,达到了治本目的。通过实施“一帮一”工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全省的生产力水平,使蕴藏在职工群众中的先进生产力因素得到了充分调动和发挥,找到了一条富民强省的成功之路。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省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部分中省直帮扶单位和干部出现松懈厌战情绪。认为一项临时性工作一抓六年,太牵扯精力,况且又没有纳入省直机关目标公共考核管理,干好千坏不影响单位和个人考核。二是在贷款资金回收上,个别被帮扶单位存在等待、观望倾向,不积极、不主动还贷。三是一些企业由于改制,特困职工与所在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给还贷和帮扶工作带来了影响。

  四、下步工作安排

  1、做好检查验收工作。按照《黑龙江省第二轮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实施方案》(厅字[2003]34号)要求,将对13个市(地)和132个中省直帮扶主体单位进行第二轮“一帮一”工程检查验收工作。

  2、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要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对“一帮一”工作的宣传力度,扩大其社会影响,鼓舞广大帮扶干部和特困职工的帮扶热情和脱贫信心,圆满完成任务。

  3、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认真总结两轮“一帮一”工作经验,为实施第三轮“一帮一”工程做准备。

  黑龙江省城市“一帮一”扶贫

  解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6年9月7日

作者: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刘华 ( 刘华 的博客)
 延伸阅读
 24小时新闻排行
·哈尔滨封存初中毕业生学籍名单 防重点高中配额招生
·哈站4日始发列车剩余票额统计表
·哈尔滨火车站站广场实行16小时管控 24小时录像监控
·哈尔滨开展交通安全服务活动 出租司机2次违规停运
·哈尔滨市258台环保公交车近日上路 建新型站牌130个
·黑龙江省银行力争贷款增12% 今年新增贷款将超600亿
 精彩导读
·CNN名记深夜携毒游荡 被捕时绳绑下体皮靴藏性玩具(图)
·网传女孩遭人暴打扒衣视频  都市女性流行拍裸体照(图)
·波兰13岁女孩杀入时尚圈  揭秘日本性爱娃娃制作(组图)
·蒋雯丽老公搂中戏校花喝酒  关之琳拖壮丁填补空虚(图)
·背景吓死人的社交名媛  新生代艺人胆战心惊三角恋(图)
·爆容祖儿和英皇老板亲密照  大牌女星"伤自尊"瞬间(图)
 视 频 访谈 电台 直播 卫视新闻 卫广新闻
 互动类精彩导读
·女人编个故事骗自己 好想好想在网上谈恋爱
·情感心情日记 今生再寂寞 也绝不做你的情人
·悉尼圣玛利妓院起火 妓女嫖客赤身裸体逃离
·小说连载 一个北漂女演员的辛酸自白
·500元诚租女友! 妖舞哥哥租女友回家过年
·50岁男人想通了! 老来夫妻骂是爱
 休闲类精彩导读
·CLANNAD AS制作话数决定!
·惊天大雷!Macross F剧场版启动
·柊镜入赘初音家族,幸运星OVA先声夺人
·虚拟偶像歌手新品12月再登场
·性惩罚可导致丈夫心理阳痿
如果您在本页面发现错误,请先用鼠标选择出错的内容片断,然后同时按下“CTRL”与“ENTER”键,以便将错误及时通知我们,谢谢您对我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