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帮一”扶贫简报
第9期(总第215期)
黑龙江省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6年4月24日
海林采取“大群体、多层次、全方位”帮扶形式效果显著
海林市第二轮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在总结以往帮扶经验的基础上,本着“标志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采取“大群体”、多层次、全方位”的帮扶形式,使整体帮扶工作出现了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一是“开发型“帮扶”。市直各单位一把手和处级干部与困难职工结成112对“开发型”帮扶对子,从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等方面入手,立项开发,挖掘资源和内在潜能,通过帮项目、帮技术、帮资金,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帮助他们逐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截止目前,被帮扶的特困职工年收入在1万元的达41户,形成了“开发型”帮扶典型群。
二是“输血型”帮扶。全市是84个单位帮扶84名弱势职工,多数是年老体弱,靠经济维持生活的职工群体,在各单位的大力帮扶下,已逐步实现了脱贫。其中,建设局帮扶的困难职工柳凤才,通过帮扶不仅翻盖了54m的房子,而且还在市场摆起了摊位,做上小买卖,有了较稳定的收入。畜牧局帮扶下岗职工耿庆军,不仅帮他治好了风湿病,还帮扶他发展起养猪事业,去年收入80005多元。目前已有31名“输血型困难职工向“造血型”转变。
三是“巩固型”帮扶。全市有197名副科级干部与197名一轮帮扶已脱贫的职工结成帮扶对子,实行“巩固型”帮扶。在帮扶工作中,帮扶干部与帮助扶对子经常联系沟通,对帮扶对子在生产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及时解决,防止他们出现返贫,真正做到扶上马、送上一程,巩固了帮扶成果。交警大队教导员吴东风与第一轮帮扶已脱贫的隋广结成帮扶对子后,得知隋家由于23孩子在2004相继考上大学,生活再度陷入窘境时,马上与多方协调,帮助隋广开了一个小吃部,使孩子的学费问题得到了解决。据统计,帮扶干部为“巩固型”职工解决实际问题98件。
四是“群体型”帮扶。海林市针对退休老职工收入较低,生活困难的实际情况,积极拓宽帮扶领域,组织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开展“十帮一”帮扶工作,每10名机关干部帮扶1名退休困难职工,全市有近3000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帮扶277名退休困难职工形成“群体型”帮扶,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一年来,全体机关干部投入帮困资金18.8万元,促进了全市稳定。
五是“发展型”帮扶。海林市在“一帮一”工程中,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帮扶工作与市域经济科学发展,大发展、快发展相结合合力创新,努力挖潜,突出推进“帮人带户”向“帮户带企”发展扶持困难职工分别办起钢琴底板厂、飞达连轴器厂、木制品加工厂等3个生产加工企业,安排下岗困难职工56人、实现了“发展型”帮扶连动效应,为帮扶工作展示了新成果。
海林市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由“一帮一”发展到“十帮一”,由帮一人带一家发展到帮一家带一片,使困难职工、弱势职工有人帮、有人管,实现了贫困职工生活有明显改善,家庭收入有明显提高,创业能力有明显增强的目标。目前,该市被帮扶的393名特困职工中有334名实现了脱贫,脱贫率达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