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东北农业大学是我省最早开始与俄罗斯高校开展合作办学的。在这十年的合作办学中,我们积累了哪些经验?
赵宝辉:近年来,在对俄罗斯联合办学过程中,我校探索出了一条有东北农大特色的合作办学道路。从1995年起,东农率先开始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国立技术大学合作办学。东农与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合作有着历史的渊源,20世纪50年代东农在学习苏联高等教育经验方面曾处于全国农业高校的前列。1950年,学校招收大学本科毕业生开办俄文研究班。该班学员毕业后绝大部分留校从事教材及教学文件翻译工作,先后译出大量苏联高等农业院校各专业教学大纲及教材,由高教部出版,供全国农业高校选用,成为当时我国各农业高校学习的典范。
赵宝辉:历史的渊源加上地缘优势,使东农对俄罗斯的高等教育体系比较熟悉,基于这些条件,东农选择哈巴罗夫斯克国立技术大学为首批合作办学对象,并于1995年9月派出代表团赴该校考察。经过认真的谈判和协商双方签订了联合建立“国际系”的协议备忘录,决定在经济贸易和计算机科学两个专业合作培养大学本科生。中方学制五年,先在俄罗斯学习两年半,回国学习两年半;俄方学制六年,先在中国学习三年,再回国学习三年。这项工作得到了黑龙江省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并于1995年11月6日以黑教发[1995]225号文件正式批复,将东农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国立技术大学合作办学招生列入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计划。1999年东农又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远东国立技术水产大学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决定从经济贸易、食品科学专业互派留学生,中、俄方学制均为五年。到目前为止,东农共派出赴俄留学生343人,现已毕业160人;接收俄罗斯留学生201人,已毕业60人。
主持人:合作办学对学生的教育有什么好处?这些学生毕业后都从事哪些行业?
赵宝辉:中国学生通过在俄罗斯学习两年半,首先过了俄语语言关。更重要的是他们生活在异国他乡,培养了自立、自律等综合能力。他们在一个全新的环境里,学会了如何进行社会交往,学会了独立生活及独立处理问题,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国内学生有明显提高。俄罗斯学生通过在中国学习三年,基本掌握了汉语,他们通过与中国学生一起活动,一起同台演出文艺节目,了解了中国的文化、经济和社会,为今后的提高及参与中俄合作与交流奠定了基础。赵宝辉:我校与俄两所高校合作办学至今,我方已有六届共160名毕业生,俄方两所学校五届共60名毕业生。这些学生获得了中俄两校的毕业证书,一半以上的毕业生目前都在中俄经济贸易合作领域工作。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主持人:目前,中俄两国高校合作办学还存在哪些问题?
赵宝辉:首先是合作办学的法律法规问题。2003年3月1日,国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并于当年9月1日起施行。2004年6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该办法于7月1日起施行。2006年2月7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教外综[2006]5号文件)。以上文件的出台,为我国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创造了生存与发展的法律环境,使其发展得以规范化。但中外合作办学涉及到国与国的关系和利益,对方国家也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一旦发生冲突时,是无法用一方的法律法规解决问题的。对于中俄合作办学,历史相对较短,双方的法律法规都不十分健全、完善,合作办学中矛盾不断,随着双方合作办学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这种冲突和矛盾将会日益显现。
赵宝辉:建议双方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视点下健全、完善合作办学的法律法规,并建立起向对方通报的备忘录制度及沟通、协商机制。
赵宝辉:其次是合作办学项目的定位问题。从目前全国合作办学反馈的情况来看,存在着合作定位层次偏低、合作对象不对等、低水平重复等现象。
赵宝辉:建议合作办学项目定位要准。合作办学项目可定位于起点高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选择有较好市场前景的学科专业,专业要具有特色,社会适应性要强。另外,合作伙伴的选择是项目成功的重要条件,一定要选择层次较高且信誉较好的国外合作方,要考虑合作对象的对等性,同时对方一定要有资质。其次,按照项目流程,作好每一步工作,尤其是合作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的谈判、修改及项目的审批工作,招生及招生宣传、教学及设施等方面的工作。当然,由于社会差异、文化差异和利益关系,在合作中也会出现矛盾和分歧,双方都要本着识大体、顾大局的精神,积极进行协调和取得谅解,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只有项目定位准确,才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强的吸引力,才能保证生源,保持合作项目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赵宝辉:第三就是互派生源的语言基础问题。按照中俄合作办学培养计划的要求,一般赴俄留学生应该是俄语考生,但由于大环境的影响造成俄语基础教育萎缩,现在每年赴俄留学学生中俄语生的比率直线下降。以东农为例,1996年办学之初,我校赴俄留学生俄语生比率为80%,近两年每年派出的赴俄学生中俄语生仅有2~3人,比率为不足10%,其他均为英语生,由于入学没有语言基础,一部分学生的俄语从零学起,增加了完成培养任务的难度。而一部分俄罗斯学生的汉语程度也是如此。语言能力的培养占据了教学计划的过大比例,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
赵宝辉:建议在积极倡导和大力推进我国基础教育俄语教学,以及在国外单独或合作举办“孔子学院”加强外国学生汉语水平的基础上,要下决心逐步提高学生的入学语言标准,招收具有一定俄(汉)语语言能力的学生,谋求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
赵宝辉:第四是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问题。目前中俄高校合作办学培养模式主要为“N+N”的交替式。仍以东农为例,中国学生五年制:2.5(国外)+2.5(国内);俄罗斯学生为五年或六年制:2.5(国外)+2.5或3.5(国内),办学中由于生源的语言基础问题,突出了外语(俄、汉语)的学习,使学生对国外有特色的专业知识学习欠缺。
赵宝辉:建议中外合作办学可采取多种模式,有学者根据合作的特点归纳出三种模式,即融合式、嫁接式和松散型模式:(1)融合式。融合式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中外两所学校的教学模式完全融合在一起,通过引进国外合作学校的有关专业及其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原版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聘请国外教师授课,派遣中方教师去国外进修等措施,全面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达到在国内培养出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的目的。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既可满足人们渴望接受国外高水平教育的需求又可避免到国外学习需承受的巨大经济压力,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缓冲期,能使学生尽快适应国外的教学方法,进而达到国外认可的教学质量。(2)嫁接式。嫁接式就是充分保留双方各自的教学模式,通过互评对方学校开设课程,彼此承认对方学校的学分,学生修满双方学校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嫁接式的优点是结合了双方的教育优势,能让学生直接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 3)松散型模式。松散型模式就是通过聘请国外教师来中方讲学,中方教师去国外进修、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学生到国外短期学习或实习等手段,促进教学方法的国际化。这是一种渐进式的模式,也为我国大部分高校所推行。这种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更具有普遍意义和可操作性。各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模式,通过不同渠道吸取国外办学的先进经验,利用国际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培养出“外语精通,专业知识特色突出”的复合型人才。
赵宝辉:第五是留俄学生归国后政策问题。据了解,不少我国在俄学习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他们十分关心回国攻读研究生或到高等院校工作的可能性,常来询问他们若回国深造或工作,能享受到怎样的优惠政策。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这些人当中,有人已具有俄罗斯国籍,有的人可能是国内急需的专业人才。他们愿意回国学习深造或工作是件很好的事情,国内应该创造条件吸引他们回国发展。
赵宝辉:建议这方面的政策研究已非常急迫,建议有关方面着手这方面的工作。国际合作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我们没有理由不更好地安排他们回国发展、为国家效力。
主持人:对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通过与俄罗斯大学的合作办学,目前,我省已经正在为国家培养一大批“外语精、专业通”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是中俄友好交往的使者,必将在中俄科技合作、文化交流、经济贸易等诸多方面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