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狼王征婚身价富贵超亿
·人和健身 领秀中国
·2007年黑龙江省考录公务员
 首页 黑龙江 东北亚 国内 国际 财经 教育 法治 道德 文化 出版 社会 体育 娱乐 报刊
 专题 省情 图片 网上黑龙江 动漫 游戏 电台 健康 手机 房产 旅游 汽车 绿色 经贸 企业网
 餐饮 人物 物流 经纪人 评论 论坛 博客 访谈 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English
加息步伐可能将停滞 宏观调控何去何从
http://www.northeast.cn   2006-09-02 06:44:16
 

  中国政府正在试图通过各种方式熨平经济短期波动,其中包括,在不到四个月时间内连续两次“出其不意”的加息。

  8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决定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

  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85%提高到6.1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

  高密度的紧缩政策主要用以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政府担心,依靠信贷资金匆忙上马过多项目,最后会给银行带来大堆坏账。上世纪90年代中国也曾经历大兴土木的热潮,那些遗留下来的不良资产,至今仍在清理中。

  本轮经济过热和紧缩性宏观调控应该始于2004年,紧缩措施包括限制过热行业、收紧银行贷款、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等一系列措施;而因为房地产是本轮经济过热中最为突出的行业之一,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房地产开发用地的措施。目前来看,“管住土地,看紧信贷”的紧缩性调控措施已经开始显现成效。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本轮紧缩实施至今,下一步宏观调控是否仍将延续现有调控手段和方向,各方开始有了一些不同声音。

  如本次加息之前,专家和学者就做出了不同预测和分析;加息消息发布之后,各方看法仍然不一,争论也依然存在。

  除了国内学者的争论外,一些国际机构和研究者也作了一些不同角度的分析,并提出了不同建议。发表了一些新的看法。

  世行“报告”发出不同声音

  在中国央行宣布加息之前,世界银行刚刚发布了其最新的《中国经济季报》。在这份关于中国经济的分析报告中,世行对中国的投资热潮进行了更为细致和积极的评估,并对目前的紧缩性调控措施给出了一些“建议”。

  这份题为《中国经济季报》的文件显示,时下中国经济中超过一半的投资资金来自企业利润而非银行贷款,而且投资增长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世行认为,这表明在分析投资增长成因时,除地方政府行为外,私营企业的驱动力也在发挥重要作用。

  假设情况果真如此,一向饱受争议的加息举措将会面临更多质疑。此前,认为加息难以取得预想效果的理由主要是,中国的利率形成并非完全来自市场力量,而市场对于利率调整的反应也不敏感。

  在中国所有固定资产投资中,大约20%来自地方政府。日前,国务院要求内蒙古自治区正副主席为他们违背中央政策、巨额投资燃煤电厂项目一事作出检查。但问题是,在分权体制以及现行绩效考核标准下,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投资饥渴症。加息对于这些长期视银行贷款为财政资金的投资主体来说,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

  即使是在企业投资领域,观测央行上两次加息后的情况可以发现,小幅加息似乎没有什么无实质性影响。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认为:“我们的模型显示,(中国的)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需要分别上调300和200个基点,才能达到中性水平,使利率成为一种有效的政策工具。”

  纠正这一偏差绝非朝夕之功。造成中国低利率环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它的校正需要放置到长期过程中来完成。而在此之前,由于存款实际利率接近于零,私营企业势必倾向于将其利润再次投入扩大生产。这实际反映出宏观调控作为一种中期行为,除了要对大量短期利益作出平衡,另还有着太多长期性、体制性、系统性的羁绊难以摆脱。

  加息步伐或将停滞?

  事实上,自2004年起,中国经济始终面临过热危险,但是决策层在加息问题上处境艰难。8月18日,央行宣布提高各档次基准利率的同时,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由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扩大为0.85倍。业界认为,此举目的在于对冲购房者相应增加的资金成本。

  “并不是说加息有什么顾忌,但我们关注市场对每一个政策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其中包括股市会有什么反应、企业的财务成本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反应。”央行研究局局长唐旭表示。

  这位官员所指的几个方面,其实都是制约加息行为的重要因素:在经历四年漫漫熊途后,中国股市曾在过去几个月中掀起一波上涨行情,但很快,大盘再次进入盘整阶段,骤然加速的新股发行节奏以及大量等待减持的非流通股,将在未来岁月中不断考验这一脆弱的市场。

  企业利润方面,上述世行报告显示,2006年上半年,国有和私营企业利润总额年同比长28%,增幅较上年同期增长了9个百分点。但是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来自法国里昂证券亚洲分部的数据则是,中国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第一季度下滑了13.5%。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效率相对较高的私营企业占比很小,而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导致企业利润大幅度转移到国有垄断的上游行业。产能过剩、能源紧缺、贸易摩擦,一直困扰着技术水平不高的制造行业。

  在所有需要面对的问题中,汇率争端更令央行头痛不已。一方面,来自出口商和投机者的美元正在不断流入国内,7月份中国贸易顺差达146.1亿美元,连续第三个月创下历史新高,这是导致市面流动性泛滥的最主要原因;但在另一方面,连续紧缩的货币政策不断抬高市场利率,押注人民币升值的国际游资乐于看到这样的局面。事实上,在本次加息前,中国的基准贷款利率就已远高于伦敦LIBOR和香港的HIBOR,美联储停止加息使得这一风险更加突出。

  宏观调控何去何从

  某种不甚明晰的转机可能已经来临。在中国现行体制下,尽管效力正在被削弱,但被称为“窗口指导”的一系列行政手段仍能发挥显著作用。譬如说,央行设定全年贷款增加2.5万亿元的目标,再譬如,控制新批建设用地的数量,等等。数字显示,中国7月份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同期增长16.7%,增速低于6月份的19.5%,“管住土地、看紧信贷”开始展示成效。

  但本轮紧缩性宏观调控已持续两年多了,对于固定资产投资不断迅速增长的现象,以及政府因此不断出台例如加息等紧缩措施的做法,学者、专家有了一些新的分析和看法。

  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中国经济季报》分析和建议说,目前中国的投资增长除地方政府行为外,过半来自于私营企业利润,因此,中国政府在出台新的紧缩措施之前,应该先等待和观察一段时间。

  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郝福满表示:“最新数据表明,近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已开始对货币总量产生一定影响。如果美国经济放缓开始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前景,中国可能需要重新考虑宏观应对措施。”

  世行高级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季报》主笔高路易也给出了他的建议。他认为,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许多措施也能达到宏观经济调整的效果。如刺激国内消费、提高投资效率、提高服务业(非贸易产品)相对于制造业(贸易品)的相对吸引力、推进体制改革等。

 
作者: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网络版     编辑: 侯巍 收藏本文
 相关文章
申请加盟
联盟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