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之一,也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已发展成为基础雄厚、特色突出的装备工业基地,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国家战略背景下,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迎来了新的战略性发展机遇。然而,与日益崛起并已经形成产业集群化的珠江三角洲电子集成设备制造基地、长江三角洲汽车装配制造基地以及环渤海轻型机械、纺织设备制造基地相比,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无论是在质量、效益、管理机制等微观层面,还是在规模、数量以及整体协同竞争力等宏观层面,都还没有形成集群化的发展模式和整体性的竞争能力。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背景下,“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将为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和难得的机遇。
一、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发展状况
目前,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我省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004年,我省装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共有528家,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0.59%;企业的类型以国有企业为主,比重高达80%以上。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国家关于重振东北装备制造业的背景下,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再次成为投资热点。截至2005年7月份,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总投资8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3%;完成投资20.7亿元,增长39.2%;施工进度为48.5%,同比加快6.5个百分点;到位资金24.7亿元,增长49.7%。其中,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作为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承载基地,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投资点。以哈尔滨为例,截至2006年6月末,在本市建设的33个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中,装备制造业项目10个,累计完成投资5.8亿元,完成计划总投资的51.0%,位居第三位。
根据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发布的《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黑龙江省将重点发展水电、火电、核电等电站成套装备,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电站设备制造基地。发展重型机械装备、重型数控机床,建设中国重要的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发展新型微型汽车、轿车及发动机,快速、重载铁路货车及铁路起重机,支线客机、新型多用途飞机和直升飞机,走国际化合作的道路,建设中国一流的交通运输装备制造基地。发展数控量仪、精密复杂刀具、精密高速重载低噪声轴承,新型农业装备和农产品加工装备、焊接技术与装备。到2010年,黑龙江省电站成套生产能力将由800万千瓦提高到1400万千瓦,重型机械装备生产能力由3.5万吨提高到15万吨,微型汽车和轿车生产能力由30万辆提高到60万辆,微型发动机生产能力由50万台提高到120万台,支线客机生产能力达到34架,其他飞机生产能力达到240架。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达到383亿元,年均增长20%。而在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将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的战略规划,重点发展电站成套设备、重型机械装备、交通运输装备和其他优势装备。
显然,在国家强化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历史机遇下,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推进策略,黑龙江装备制造业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保持持续的增长。
(二)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黑龙江装备制造业在未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的发展,但这种发展主要是建立在由外向内的宏观拉动层面,而不是建立在由内向外的微观推动层面。同时,由于历史积淀的原因,黑龙江装备制造业在思想观念、管理体制、配套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形成产业聚合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导致黑龙江装备制造业还没有形成基于产业价值链整合的集群竞争优势,竞争能力还比较弱。
1、整体经济效益不高,亏损企业数量较多。与我省其他四大行业相比,装备制造业的企业数量最多,但是产值仅仅居于第三,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仅仅居于第四位,而亏损企业的个数、亏损总额分别排在第一位和第三位,利润总额则排在最后一位。
虽然从2003年起,整体上装备制造业每年实现的利税总额、工业总产值、和产品销售收入以及利润总额是逐年上升的,但是另一方面,企业的净资产和亏损单位数量却在朝着反面方向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净资产从2003年的194亿元已经下降到2005年的178.3亿元;2004年亏损企业的个数达到180家,比2003年有多了12家,同比上升7.14%,亏损面达到34%。截至2005年7月,我省装备制造工业亏损单位的数量已经从2004年的180家急速攀升至292家,亏损面上升至52%。
2、企业竞争力不强,核心技术依存度高。与辽宁、吉林、上海、广东、江苏和浙江这六个地区相比,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总体的市场竞争力仅仅排在第六位,比吉林稍微好一点。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甚至排在了最后一位。
由于装备制造业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生产计划性强、流动资金量大,再加上部分行业的规则限制,使得非国有经济进入难度加大,产业壁垒较高。客观上造成了装备制造业主体只能是国有企业,所有制结构单一,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迅速反应能力差,从而造成大量国有资产处于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配置状态,难以形成产业集群化,产业缺乏活力。与此同时,企业的经营状况也直接影响到了产品的研发能力。研发费用的不足已经成为影响我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原创技术和产品少,主要产品的核心技术严重依赖进口,造成“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当中。
3、贪大求全,专业化分工不强。我省装备制造业虽然拥有一批有实力的大型主机制造企业,但主机厂多,专业化不发达,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与地方配套企业脱节,企业间融合性差,企业大而全、大而不强,小而不专、小而不精,各自处于相对封闭的生产经营体系中。中间产品或生产工序重复建设严重,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虽然在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作用下,通过主辅分离、精干主业和转换经营机制,这些状况有所改变,但总体上仍存在着贪大求全,专业化分工不强的问题。这也导致了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产业弱小,缺乏成套能力,服务不发达,没有形成以主机制造厂为核心、上下延伸的强大产业链,产业的总体规模、经济效益和竞争力难以提高。
4、缺乏产业之间的协同机制,社会经济要素间的关联度太弱。一是我省装备制造业核心企业,还没有完全做大做强,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有限。二是官、产、学、研介入产业集群的合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导致科研成果没能及时转化为企业生产力。三是装备制造企业之间的交流很少,没有建立起一套互动化的技术流动与人才交流机制。四是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紧跟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相对滞后,金融、保险、专业配送物流中心、行业协会等生产性服务机构未能实质有效地参与到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协同发展中。五是我省的装备制造业与外省、外区域的装备制造业的交流、互动体系薄弱。
二、发展产业集群是解决我省装备制造业问题的必由之路
产业集群,是在一个经济区域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和相关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的产业现象和经济过程。产业集群的实质是生产网络、知识网络和社会网络在特定地理位置的集中,相互依存。它包括:专业化生产部门(从事生产主导产品的同类企业)、辅助性生产企业(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制成品经销商等上下游的配套企业)和为制造部门服务的支撑机构(如各类中介组织、相关院校和研究机构等)。
实行产业集群化可以使装备制造企业更充分地利用区域内的人力、物力资源,共享产业要素和发挥集群的共生效应;有利于我省装备制造企业形成持续的技术创新动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推进区域内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对外合作和国际化合作;产业集群的竞争与合作效应也有利于延长和深化整个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
更重要的是,在当今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并形成区位优势的背景下,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恰恰为我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又为促进哈大齐走廊的建设并以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增强我省经济竞争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发展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化与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
自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倾斜发展工业园区和集群经济,形成了区位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区域经济圈。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通过产业之间、城市之间、临近省份之间的跨区域性资源优化组合,形成基于产业群的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黑龙江省提出打造“哈大齐”工业走廊,借此希望形成一个跨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需要有具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并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规模效益的产业群来支撑它的发展。装备制造业作为黑龙江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具备了这样一个基础性的条件,要解决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存在的整体性问题,需要“哈大齐”工业走廊这样一个“磁场”来提供其构建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模式。因此,发展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化与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二者形成了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首先,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需要以装备制造业为首的集群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顺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推动和强化核心产业的集群化,向产业集群要竞争力、要经济份量、要经济效益,应该成为“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重大战略。
其次,装备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模式在解决装备制造业自身诸多问题的基础上,能够促进“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发展壮大,并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黑龙江省有着一批国家级的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实现产业聚集,加强装备制造企业相互间紧密联系,发挥关键性核心企业的带动作用十分必要。同时,也只有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优势产业的集聚,形成充满活力、分工细密、产业间协调合作的产业集群,才能促进和带动哈大齐工业走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进一步提升整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需要集群经济规模效应的贡献和支持。依靠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可以带动城市群和区域经济的更快增长;可以扩大就业规模;有利于整合地方资源,缩小地域差距,实现落后地区跨越式发展;有利于实现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
四、促进我省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建立纵向延伸、横向联接的集群发展模式
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布局下,要形成以装备制造业中大型企业为集聚核心的卫星型集群结构,依此为中心点,衍生出一系列为之服务的各种类型企业和装备产业链上下游、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关联与产品配套的集群发展模式。依托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构建起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形成上、中、下游和其他相关产业相衔接、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区域聚集形态;把单一产业变成产业群;把点状企业连接成产业链;把产业链编织成产业“板块”,最终形成整体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首先,要积极整合装备制造业本身的优势资源,发展壮大核心和配套的产业集群,促进我省装备制造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使装备制造产业纵向分工细化、深化和专业化。
其次,是随着装备制造业主导产业链条的延长及其规模的扩张而促成关联产业和支援产业的发展。通过核心技术的内在关联,来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和相关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催生出更多共性的制造技术,从而加强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的横向联结。
(二)以技术创新为桥梁,形成装备制造业与相关产业的集聚
以技术创新为重点,加快装备制造业与相关产业的集聚。从技术研发、信息化改造、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入手,改变装备制造业科研落后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打破过去装备制造企业个体状、封闭式的生产、消费、流通方式,从而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装备制造企业设计、生产、销售乃至服务实施的一体化发展。
以哈大齐工业走廊为核心,从订单生成、企业运营、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加工、产品销售、售后服务到产品的报废、解体或回收等产业价值链的全过程,让更多的产业融入到集群之中。
(三)以市场为载体,促进区域合作
首先,应充分利用我省若干个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的优势和发展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政策性优势,积极为装备制造业核心企业提供技术市场的载体,通过筹办各类装备制造业发展论坛、新技术、新设备推介会、展览会等形式,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交易平台。
其次,以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为依托,在工业走廊内建设装备制造企业通用的零配件批发市场、生产性服务市场和较大型的物流中心。
第三,要以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为纽带,在构建起整个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外向型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区域合作,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的合作,通过这些合作使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具有承接国内外市场、技术、管理信息中心和对外辐射的能力。
(四)建立产、学、研的合作与交流机制,提高技术孵化速度
目前黑龙江省的科研综合实力在全国排第8位,科技人员总数居第10位,但由于产、学、研的合作交流机制并没完全建立起来,科技进步对生产的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同样体现在我省的装备制造业。而在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和打造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条件下,建立一套系统化的产、学、研的合作与交流机制,不仅是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而且也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
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应通过加强产、学、研三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来建立和完善以装备制造企业集群为核心的区域创新系统,并把此系统纳入到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战略布局中去,以此形成哈大齐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库。在这一过程中,要在现有国家和省级技术中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省内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强与国内外研发机构的合作,组建一批工程技术中心,把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科研基地。(作者职务:省政协常委、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