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王启民怀着一腔献身祖国石油事业的热血,来到“荒原一片篝火红”的大庆油田会战工地,开始了攀登油田开发科技高峰的艰辛征程。当时,油田正处于极端艰难的创业时期。有外国专家断言:像大庆含蜡这么高的油田,中国人根本没能力开发。刚刚分到油田地质指挥所的王启民,内心受到极大震动。在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钢铁誓言激励下,他和所里几个同学写下了一副气势豪迈的对联:“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横批为“闯将在此”。他们还特意将“闯”字中的“马”字写得大大的,突破了门框。王启民说:“我们就是要靠自己的力量,闯出中国自己的油田开发之路!”
油田开发是一门科学。大庆油田从一开始就采用注水开发。就是把水注入油层,使油层保持一定的压力,然后将油从岩缝中挤出来。国外流行的理论是:“温和注水,均衡开采”。
循着这条思路进行油田开发,负效应很快显现出来了:地层压力下降,产量随之下降。到1964年,油田出现了注水三年,一半油井被水淹,采收率只有5%的严重局面。王启民心里愕然:照此下去,油田采不上油来,命运可想而知……
为了解决这个重大难题,王启民决心在实践中找答案。他一头扎进井场,吃住在阴冷潮湿的帐蓬里,与现场工人。技术人员一起取资料,搞分析,进行实验。由于环境的恶劣,使他患了类风湿僵直性脊椎炎,疼提走路都直不起腰来。在这种情况下,他不顾同志们的劝阻,硬是咬紧牙关忍着疼痛,不离井场,以严细认真的态度,取全取准每份资料和每个数据。并认真进行室内实验和系统分析。通过他的艰苦努力,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在一次油田技术座谈会上,他对当时油田开发的主要理论——温和注水,提出了质疑。他胸有成竹地说:“这里每口井都有数十个油层,每个油层厚薄相差很大,各层吸水多少也不同,呈典型的非均质特点,要人为达到注入水都均衡推进是违反客观规律的”。他还形象地说,原油层就象大个子运动员,体力好,跑得快;薄油层、差油层就像体力差、跑得慢的小个子运动员。要想让他们齐头并进,必然事倍功半。应该能快则快,该曼则慢。这就是“因势利导,逐步强化,转移接替”的注采方法。他的科学分析受到油田领导的赞扬,并让他带个小组进行大胆试验。
试验小组在王启民的带领下,选择了一口含水已达60%的油井进行试验。奇迹出现了:该井日产量由原来的30多吨猛增到60多吨,而含水则下降了。油田推广他们的经验,培养出三百多口日产百吨以上的高产井。从而打破了国外“温和注水、均衡开采”的传统观念,创出了大庆油田中低含水阶段保持油田稳产的路子,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