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省委七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了《黑龙江省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的实施意见》和《黑龙江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这次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弘扬革命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开发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突破高寒禁区精神,即“四大精神”。1998年4月,省第八次党代表大会进一步强调重新叫响“四大精神”,并发扬和赋予其“爱国敬业、开拓进取、实事求是、艰苦创业、顾全大局、多作贡献”的本质内容和时代内涵,使之继续成为激励全省人民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四大精神”是几代人在开发和建设黑龙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已成为黑龙江人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政治优势,凝结为“黑龙江人”形象的灵魂。
1999年7月至10月,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按照省委部署,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集中宣传了铁人王进喜、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马恒昌、全国闻名的革新能手苏广铭、林业老英雄马永顺、大庆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大山的儿子孙俊福、旅客的贴心人朱莲香等16名在新中国成立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为黑龙江省开发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进一步弘扬他们充分体现的“四大精神”,对激励全省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0年,省委提出“形象也是生产力”,要求塑造整体文明形象,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全省上下坚持把形象教育作为推动全局工作的精神动力和有效载体,把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作为形象教育的切人点,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新世纪黑龙江人形象”教育活动。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回顾黑龙江人在开发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总结黑龙江人精神面貌和内外形象的发展变化,探讨了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黑龙江人应该具有的思想观念、道德风貌、文化品位、生活方式。各地、各部门还从各自具体实际出发,把新世纪黑龙江精神和黑龙江形象具体化为各具特色的地区、城市、行业、企业精神和形象。坚持把党政机关、窗口单位、执法执纪部门、领导干部这四个方面作为形象教育的重点,协调力量、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不仅形象、具体地弘扬了“四大精神”,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改革和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收到了巨大的物质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