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省委为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优惠政策创造了宽松环境,加大了支持和投入力度,促进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形成了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多元发展、优势互补的新格局。
2000年10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工作会议。会议要求遵循“放手发展,积极引导,迅速提高”的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优化环境,通过推进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实施大户带动战略、品牌战略和“走出去”战略,实现个体私营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接着,省委、省政府又召开了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代表座谈会,并出台了《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11月,省委八届四次全委会要求,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把个体私营经济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做大做强,尤其要促进个体私营经济里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尽快实现上速度、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的目标。这一年,黑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步人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到年底,全省个体工商户达到131万户,私营企业达到4.2万户,实现产值分别为243.8亿元和190亿元。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就业渠道,促进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农村产业化进程,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黑龙江省的“三资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1996年,省委、省政府实施对国际大财团、大公司重点招商战略,以国际大财团、大公司的资金、技术、管理实力,推动黑龙江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促进利用外资上规模、上质量、上水平。2000年,全省“三资企业”总数达到3 318户,其中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2 258户,外商独资1 060户。“三资企业”的发展,加快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科技和管理人才,促进了黑龙江省外向经济的发展。
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长期来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3年5月省第七次党代表大会提出,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后,第三产业才进入了一个比较快的发展阶段。1996年,省委制定了《黑龙江省关于第三产业发展和调整的意见》,确定了以交通、通讯、旅游、科技月B务、信息咨询、市场流通、金融保险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全面发展思路。1998年4月,省第八次党代表大会,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全省搞好富民强省的重要内容,强调加大支持力度,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突出发展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服务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按照会议的部署,全省集中力量发展交通运输业、信息产业、旅游业,不断完善全省市场体系建设,努力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全省第三产业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0年,第三产业产值达到99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87年的22.5%上升到3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