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2年3月国家正式批准黑河、绥芬河为首批国家级沿边对外开放城市,并赋予哈尔滨沿海开放城市政策之后,省委、省政府抓住这一契机,重新部署了对外开放工作,制定了进一步扩大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政策、措施,把黑龙江省对外开放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3年10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边境县(市)扩大开放、力口快经济发展工作座谈会。12月,省委召开七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要着重抓好以实施沿边开放的战略升级为重点,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主要是做好工贸结合、壮大外经贸主体、不断开发适销对路产品等工作。1994年3月,针对全省对俄贸易出现滑坡的情况,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简化手续,为对外贸易大开绿灯,及时阻止了边贸下滑。11月,省委七届三次全议决定,以加强南联为重点扩大全方位开放,采取派团出访、邀请洽谈、企业联合等多种方式,开展“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等各种活动,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这一年,黑龙江省组团到京、津、沪、粤、浙等12省市考察,组织百家企业赴沪开展对口协作活动,加强了与东南沿海省市的联合与协作。1995年6月,江泽民同志视察中国哈尔滨第六届边境地方经济贸易洽谈会,并题词肯定和指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努力把哈尔滨贸易洽谈会办成促进对外开放的国际博览盛会”。
到1997年,随着“南联北开,全方位开放”战略的逐步实施,黑龙江省相继开放一类口岸25个。其中,河运口岸15个,公路口岸4个,航空口岸4个,铁路口岸2个。这些口岸分布在全省沿边14个市县和松花江流域6个市县,构成了水陆空俱全、客货运兼有的口岸群体,在全国沿边沿江沿路对外开放总体格局中独具优势。边境市县凭借这些口岸,以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及优惠政策与全国务省(市)、自治区,包括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开展了大联合、大合作、大开发,促进了全省的大开放、大边贸、大流通。当年,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完成35.8亿美元,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10亿美元,批准直接利用外资项目380项,合同外资额5.87亿美元。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全省形成了以哈尔滨为龙头,以黑河、绥芬河为窗口,沿江、沿边、沿路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