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全省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在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
按照省委的部署,省委组织部于1979年对全省县级以上领导班子进行了全面考察,重点调整,配备了一二把手,把不胜任本职工作的领导干部调出领导班子,作了适当安排。其中,地、市级干部调整交流了76人,包括一把手12人;县级干部交流了78人,包括一把手38人;省直部、委、办、局调整87人,包括一二把手31人。为了彻底改变“文化大革命”时期形成的领导班子“军干群”结构,省委作出了全部撤出军队干部的决定,把不称职、群众不拥护的群众代表调出领导班子。同时,选拔了一批党性强、作风正、有能力、有经验,受群众拥护的中青年干部充实了各级领导班子,从而改善了领导班子结构,减少了班子成员职数,提高了文化程度,降低了平均年龄,为领导班子增添了朝气。
1979年11月,在对各级领导班子重新调整的基础上,省委召开全省地市委组织部长会议,重点研究了培养选拔中青年干部、建立后备干部队伍的问题。会后,省委组织部下发了《关于认真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的通知》,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克服“论资排辈”思想,把真正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热心“四化”建设和有真才实学、年富力强的干部选拔为后备干部,建立后备干部名单。提出以后提拔干部,首先要从后备干部名单中挑选,不再从没有大专、中专文化程度的工人、农民中直接选拔;并按照省委要求,将经群众推荐评议、领导批准的后备干部名单,报上级组织部门备案。这样,县级以上各部门党委,都相应掌握了一批能够担任相应领导职务的后备干部名单。1980年5月,省委结合各地召开党代会、人代会和领导班子正常调整,在后备干部中提拔了一批中青年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其中,地级18人,县级130人。到1981年9月,全省已有509名年富力强的干部走上了省、市(地)、县各级领导岗位。全省干部队伍向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向迈进一步。
1982年2月,党中央作出《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之后,全省对县级以上领导班子继续进行了调整,有步骤地实现了新老干部交替,使领导班子进一步年轻化。经调整,地、市党政领导成员的平均年龄大幅下降,由54.8岁下降到48.5岁,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由46.9岁下降为43.3岁,而且文化程度、政治素质和班子的整体功能都有所提高。一大批符合干部“四化”标准的中青年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进一步为全省各级领导班子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娱乐体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