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1956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10年,总体上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10年,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在黑龙江省的历史上,也是探索前进的10年,也是曲折发展的10年。在这10年中,黑龙江省的社会主义建设虽也遭受过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1966年与1956年相比,国民经济全面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8倍、达92.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8.31%、达426元;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81.72%、达33.8亿元;社会总产值增长1.42倍,达170.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52倍,达140.71亿元;财政收入增长71.08%,达12.54亿元;国民收入增长1.19倍、达80.04亿元,人均国民收入增长39.1%、达370元。
十年来,工业建设成就显著,生产能力增强。工业总产值增长2.46倍,达到108.35亿元。全省有了相当强大的机械工业,能制造成套的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精密工具、轴承仪表等;有了现代化设备的煤炭工业和石油工业。此间,发电量增长了3.06倍,达到386亿度;原煤产量增长95%,达到2 147万吨;钢产量增长8.91倍,达到37.37万吨;原木产量增长1.03倍,达到1 310万立方米;石油产量达到1 060.9万吨,不仅填补了省内石油生产的空白,而且为实现国家石油自给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十年来,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产品产量增加。农业总产值增长32.51%,达到32.36亿元。农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的大规模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建立起的强大国营农场群,无论是在扩大机械化作业面积、科技要素投入,还是在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上,都显示出“国家队”的带头作用。10年中,农村用电量增长14倍,达15亿千瓦小时;粮食产量增长31.04%,达207.7亿斤;主要经济作物也有较大幅度增长,亚麻增长17.16%、达7.85力吨,甜菜增长12.32%、达122.75万吨。1966年比1957年,农用拖拉机增长3.33倍,达13 578台;联合收割机增长3.2倍,达3 463台;农用载重汽车比1957年增长2.68倍,达2 385辆;化肥施用量增长21.27倍,达24.5万吨;大牲畜年末总头数增长21.05%,达250.7万头;生猪年末仔栏数增长58.12%,达421.4万头;羊年末存栏数增长2.86倍,达126.1万只;机械耕地面积增了2.52倍,达4458.57/亩;造林面积从1957年至1966年的十年累计已达668.6万亩。
十年来,交通运输里程扩大,运量幅度增长。铁路营业里程增加272公里,达3 967公里;货运量增长77.08%,达5 826万吨;客运量增长99.11%,达4 044万人。公路通车里程增加13 637公里,达27 739公里;货运量达3 163万吨,客运量增长88.64%,达1 206万人。内河航运里程增加1 817公里,达5 912公里;货物运输量增长83.05%、达216万吨,客运量增长34.72%、达97万人。邮路1965年达11.69万公里,比1957年增加3.35万公里;邮电局、所1965年达1 139处,比1957年增加233处。
十年来,文教、卫生、体育、科技都取得一定进展。各类的广播站、文化馆、俱乐部、图书馆(站)、业余剧团遍及城乡。大学由8所发展到21所,中等专业学校由44所发展到47所,中学由211所发展到861所,小学由1.05万所发展到2.77万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421.28万人。 1965年比1957年,医疗卫生机构增加2 871个,发展到5 921个;医院床位增加2.98万张,达5.15万张,并建立了疗养院、卫生防疫站、专科防治所等;基本形成了省地市有中心医院、专科医院、疗养院、卫生防疫站,县有医院、妇幼保健站,公社有卫生院的全省城乡卫生保健网,医疗条件和环境卫生显著改善。体育事业和科学技术工作也有相应的发展,并取得了一些比较突出的成果。
在这10年探索实践中,黑龙江省委在中央的领导下,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带领和团结全省人民同甘共苦,昂首前进,积累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丰富经验,形成了建设和繁荣黑龙江的许多正确发展思路,制定了一系列适合当时本省情况的具体方针政策,培养了一大批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的专门人才和党政领导干部,为后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思想、组织和物质、技术基础。
在这10年探索实践中,黑龙江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立足本省实际,聚集全国人才,发挥资源优势,并开放引进原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资金、技术、设备、经验和人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跃而由一个经济基础薄弱、工农业落后地区发展成为国家的重要工业基地和粮食、木材、石油、煤炭生产基地,特别是重型机械、发电设备、军事工业在全国举足重轻,国营农场的发展规模、耕地面积和机械化水平居全国之首。
在这10年探索实践中,黑龙江省人民胸怀祖国,无私奉献,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信共产党领导,特别是在三年严重困难时期,不低头、不气馁,识大体、顾大局,不怕挫折、战胜困难,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非凡的精神状态,涌现了以共产党员、铁人王进喜等为代表的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培育并弘扬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和“突破高寒禁区”精神,谱写并铸造了黑龙江省刨业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