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2年调整的基础上,1963年9月,中央工作会议确定从当年起,再用3年时间继续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工作,并将第3个五年计划推迟。根据中央这一精神,黑龙江省继续进行国民经济调整。
1963年开始的调整工作,与前两年调整不同。前两年调整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主要是缩短战线,实行精简。后3年调整,主要是巩固、充实和提高。其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农业生产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工业生产水平在1957年的基础上提高50%左右;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主要比例关系力争在新的基础上取得基本协调,主要是工业各部门认真做好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填平补齐、成龙配套、更新设备、加强专业协作等方面的工作。要调整,又要有一定发展。
在省委的领导下,各级党的组织和广大干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年过渡阶段的决定,继续推进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和恢复与发展。
在农业生产方面,省委要求各行各业继续大力支援农业。1963年先后下拨农用木材9万立方米,农用钢材1.1万吨,发放长期无息贷款1 600万元,短期贷款6 500万元,支援贫队投资1 400万元。手工业部门组织了300多个服务团、2400多人次深入农村,检修农具,指导生产,传播技术,培养人才。同时逐步做到生产有计划、管理有秩序、财务有制度、劳动有纪律,并在生产责任、耕作质量和合理报酬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963年粮食产量达剑139.6亿斤,比1962年增长19.83%;主要经济作物增长幅度较大,林、牧、副、渔各业均有很大发展,超额完成了1963年粮食征购和其他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任务。
在工业生产方面,1963年各工业企业都把提高生产率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严格实行各类人员定员管理,精简多余人员;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提高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采取合理的工资形式和奖励办法,克服工资、奖励的平均主义现象;强化工人的“基本功”训练,提高工业规程的操作技术;改进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减少中断工时和无效劳动。经过上述努力,以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为中心的各级责任制度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基础管理得到加强,生产管理取得成效。工业生产稳步上升,总产值达55.47亿元,比1962年增长11.63%。原油、木材、煤炭、发电量、电站设备、棉纱、机制纸、自行车等绝大多数产品,都在质量提高、成本下降的前提下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支援全国的产品也有较大幅度增长。
随着工农业生产形势的好转,1963年的市场商品供应量增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了28.4亿元,超过计划0.4%。粮食、副食和主要日用工业品供应量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物价总体水平下落,零售物价总指数比1962年下降11%,集市贸易价格下降61.2%,同国家计划价格的差距,由年初的1倍左右缩小到年末的50%左右。由于商品供应量增加和物价下降,加上部分职工调整工资,农民增加收入,城乡居民生活有所改善。与此同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1962年增长34.7%,财政收入比1962年增长24.8%。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也有适当发展。其中,科研人员比1962年增长19.1%;高等院校招生人数比1962年增长17.7%,公办初中招生增长6.7%,小学增长15.5%;医院病床数比1962年增长8.7%。
1964年,全省普遍开展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学甘南县太平大队(即黑龙江省甘南县中兴公社太平生产大队,该队是东北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的群众运动。农业在继续优先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甜菜、亚麻、烤烟等经济作物,并重点加强了水利建设、农机具配套等。工业在继续进行技术改造的同时,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在工农业生产全面稳步上升的基础上,商业、交通、基建、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和财政、金融等方面的发展指标均超过1963年。1965年,继续推进并胜利完成国民经济了调整与发展中某些尚未完成的任务。
从1961年到1965年,黑龙江省经过5年的调整,国民经济开始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实现了协调发展。通过调整,农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60年的14.3%提高到1965年的22%;轻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60年的27.44%下降到1965年的24%;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60年的58.25%下降到1965年的53.9%,比例关系趋向协调。
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基本恢复正常。通过调整,过高的积累率逐步下降并恢复到正常状态。1961年、 1962年的积累分别大幅度下降到16.4%、一1.3%,到1963、1964、1965年积累率分别回升到20.0%、30.0%和27.2%,大体上调整到比较合理的水平。城乡居民消费水平1965年平均达到167元,比1962年增加18元。
财政收支平衡,市场稳定,人民生活有所改善。通过调整,1965年财政一改多年赤字局面,收人大于支出1.95亿元。1963年至1965年,市场物价总指数平均下降3.9%,一些高价商品和凭票供应商品逐步改为平价和取消票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3.18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