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建设北大荒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06年06月16日 22:16:57

  从1947年创办松江省营第一农场到1957年,历经10年黑龙江省已有国营农场72个,耕地面积达879.2万亩。“一五”计划时期,黑龙江垦区已初具规模。尽管如此,仍有上亿亩的荒地需要开发。

  1958年1月,中央军委发出了《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4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3月中央成都工作会议提出的《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确定在黑龙江省境内创办军垦农场。在此期间,国家农垦部部长王震赴黑龙江垦区,组织指挥垦荒建场工作;黑龙江省也调集大批人力、物力、财力支援新垦区的开发。从3月到5月,8万多人民解放军转业复员官兵,连同随军家属、非军籍工薪人员和部分青年学生共10万人,陆续进人黑龙江垦区。转业官兵们一到“北大荒”,就按照“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方针和“定额投资,包干建场”的方法,在一无经验、二无设备、三无资金的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脚踏荒原、风餐露宿,手挥镐、肩拉犁,以顽强的毅力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三江平原和完达山南北的荒野上开垦出一亩亩良田。在黑龙江垦区的开发建设中,省委对农垦工作和国营农场工作进一步加强了领导,提出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在多种经营方面,国营农场开始由过去单一经营粮食和畜牧的做法,向农、林、牧、副、渔和工业多方面发展,工副业总产值逐年增加。在农场生产建设中,农业种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工业、交通、建筑、商业、畜牧业等方面也取得很大成绩。在实现机械化方面,提出农业机械化必须实行田间作业非田间作业并举,机械化与当地条件、生产需要相结合,机械化与改良相结合,大中小相结合等一系列“两条腿走路”方针。许多农场改造农机具,提高了拖拉机、康拜因的防陷能力和机械耕作水平;改革机具起垄播种技术,提高了耕作物的播种质量;推广大豆的机械除草技术,提高了田间作业的机械化程度。在经营管理方面,克服集中过多、单靠行政命令指挥生产的偏向,引进了工业战线“两参一改三结合”经验。这些政策措施的实行,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国营农场生产取得了大面积丰产。到1960年,庞大的地方国营农场与中央直属农场两大农场体系和若干省属农场、县属农场、劳改农场、军垦农场群已经形成,全省国营农场92个,耕地面积达1 767.7万亩。

  黑龙江垦区的开发建设,不仅扩大了农场的建设规模,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农场的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1960年与1957年相比,社会总产值增长1.62倍,达到5.5亿元;国民收入增长1.81倍,达到1.7亿元;粮豆总产量增长57.06%,达到57.8万吨;固定资产总值增长99.45%,达到5.44亿元。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也有相应发展。垦区已开发建设成为农场布局广泛、机械化水平较高、农业和各业协调发展、管理体制比较完善、干部队伍素质较强的国家主要商品粮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昔日“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北大荒,开始变为繁荣富庶的北大仓。北大荒的开发建设者们,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和培育了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北大荒精神”。“北大荒精神”已经成为垦区和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共同拥有的一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财富。

作者: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郭丽颖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