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建设大庆油田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06年06月16日 22:16:57

  1957年初,国家地质部开始在松辽盆地勘探石油。 1958年3月,国家石油部根据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提出的石油勘探工作重点从西北向东部转移的指示精神,决定把松辽盆地作为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主战场。石油勘探战略东移,为在我国东部寻找油田创造了历史性的契机。1959年9月26日,经过前后两年多的勘探,在位于肇州县境大同镇西北附近的第三号基准井第一次喷出工业性油流。此后又连续打探井,正式发现了一块200平方公里储油面积、远景可观的大油田。10月23日,省委向中央呈送《关于大力开发石油资源发展石油工业的报告》,建议加强和统一石油勘探队伍,将石油开发的配套建设列入国家计划。11月8日,黑龙江省和国家石油部在大同镇召开庆祝松基三井试油成功大会,时逢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之际,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提议把松基三井所在的肇州县大同区改名为“大庆镇”,油田命名为“大庆油田”。

  1960年2月,中央决定在大庆地区进行石油勘探开发会战。从全国三十几个石油厂矿、院校,抽调了几十个优秀钻井队、2 000多名科技人员,加上当年转业、退伍的解放军官兵,以及中央机关、省内抽调的干部和工人共3万多人,云集在松嫩草原。铁人王进喜率领的1205钻井队,就是在这个时候从玉门千里迢迢赶来大庆参加石油会战的,并在会战初期人拉肩扛运钻机、用脸盆端水保开钻,打出了大庆油田第一口生产井。

  从大庆石油会战开始,黑龙江省就担负起了支援大庆油田开发的繁重任务。同月,省委常委会议讨论研究支援石油会战问题,确定了“全力以赴,全力支援,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并成立了省支援石油会战领导小组,具体组织落实支援开发油田的工作。

  省内各行各业立即行动起来,从各个部门抽调大批干部和职工,组成公路、铁路、水源、电力、建筑、邮电等建设大军,纷纷奔赴油田,掀起了建设石油基地的热潮。交通部门担负修筑大同镇与滨洲铁路线连接的铁路支线;电力部门修筑富拉尔基至大同镇的输电线路和一座年发电30万千瓦的发电站;邮电部门架设以大同镇为中心、同各井位连接的电话线路;水利部门开始进行松嫩干渠的开发工作。为解决施工力量不足,全省由各地抽调施工队组成工程处,担负各种施工任务;还从各地抽调大批人员组成12个修路大队,参加油田公路建设。为迅速培养石油工业科技人员,省里帮助建立一座石油学院和一个石油科学研究所。财贸物资部门在安达县成立了驻安达办事处,担负起大庆地区的物资供应工作,统一抽调1 000多名职工支援油田建设。全省各县几乎都给油区装备一个或几个商业服务网点。农业部门在油区迅速建立起副食品生产基地和各种副食品加工厂。机械加工、文教卫生、科研和公安保卫等部门也都为开发大庆油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中共中央和黑龙江省委的统一领导以及全省人民的大力支援下,油田开发建设进展迅速。1960年完成钻井340口,钻井总进尺39.7万米,探清油田面积520平方公里。同时在外围也展开了钻探,并发现了新的工业性油流。各项附属工程建设进展也很快,修筑公路1 000多公里,安装电话线路100多对公里,集油管线几千公里,建成30多万平方米的房屋以及其他生产设施。当年6月1日,第一列车原油从大庆发出。8月,原油日产量3 000吨、月产量达10万吨,年底共生产原油98,5万吨,有57万吨运往全国各地。到1963年底,大庆油田已初具规模,当年原油产量400多万吨,累计原油产量达到1 166万吨。至此,国家投资已全部收回,并开始为国家积累资金。

  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不仅结束了黑龙江省无石油的历史,并使其一跃成为国家的重要石油基地,为国家摘掉了“贫油国”帽子,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落后面貌;而且以“两论起家”,培育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大庆精神和以“自强、自律、负重、拼搏”为主要内容的“铁人”精神,创造了“三老四严”(即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格的纪律、严细的作风)等队伍建设经验和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新型矿区建设经验,树立了王进喜、马德仁、段兴枝、薛国邦、朱洪昌“五面红旗”,锻造了一支有一定技术素养、能吃苦耐劳、敢打硬仗的石油工业队伍。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大庆油田营造了享誉海内外的企业形象,使其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作者: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郭丽颖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