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后,松江、黑龙江两省委非常注重对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工作的领导,保证了党在这些方面方针、政策的贯彻,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在教育事业方面,到1956年初,全省已有高等学校7所,学生13 867人;中等学校(普通中学、师范、中等专业学校)180所,学生154 747人;小学9 540所,学生127万人。1955年底,全省有34万余名工人、农民摆脱了文盲状态。到1956年1月,省委发出《关于加速扫除文盲工作的指示》后,广大工、农群众进一步掀起了向文化进军的高潮,有200余万工、农劳动群众参加扫盲学习。
在文化事业方面,几年来增加了大量的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农村俱乐部等文化机构和群众娱乐场所。
在卫生、体育事业方面,遍及省内城乡的医疗预防网已初步形成,并建设了大批医院、卫生院和各种保健站等医疗与防疫机构,增添了许多医疗设备。为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职工体育活动也已初步开展起来,如在中等以上的学校里都推行了劳卫制及劳卫制预备级,农村许多农业生产合作社都组织了各类球队,举办了运动会等。
在科学研究方面,科研机关、大专学校以及其它企事业部门的科研机构,都主动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积极为生产服务。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师研究、试验成功了“玉米铣刀”,东北农学院培养出了“合作—1号”小麦等。同时,大力开展了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广泛学习与推广了苏联的先进科学技术,使广大工农群众不断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工农业生产中。
建国后,全省教育、文化、卫生和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不断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和工、农业生产的后备力量,有力地支援了全省经济和国防建设,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总之,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黑龙江省不仅全面实现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而且在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与全国一起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