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松江、黑龙江两省“一五”计划的规定,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引导广大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道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发展到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4年初,松江、黑龙江两省委贯彻中央“加强手工业工作”的指示和全国第三次手工业会议精神,开始“从供销人手,由分散到集中,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组织。同年,合省后的黑龙江省委为加快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组织了大批干部进行调查研究,以便全面掌握手工业生产情况。据调查统计,到1954年底,全省三种手工业(合作社、个体手工业及3人以上10人以下的工场手工业)共有62 757户、13.4万人、144个行业,产值近3亿元,占省内地方工业总产值的22.7%。开展手工业合作化运动后,由于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并实行分工协作,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员收入明显增加,激发了广大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道路的积极性。为加强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领导,省委成立了手工业联社筹备委员会。1955年5月,在对全省手工业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遵照中央“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指示精神,省委指示各地、市、县把手工业工作作为党委的重要工作之一,定期研究讨论。6月23日,又召开了全省手工业工作会议,确定了当年手工业工作的基本任务:结合调查研究,掌握基本情况,切实做好生产安排;认真整顿、巩固和提高现有合作组织,在此基础上积极、稳步地开展合作化运动。会议还明确了各级手工业管理部门和生产联社负责改造的范围,包括进行完全商品性手工业生产的个体手工业、农民经营的商品性手工业、资本家经营的手工业小型工厂和日用品修理业。针对手工业改造工作中存在的产销关系不正常、组织起来的社不够巩固等问题,省委坚持中央“1955年应当较普遍地深入进行一次整顿、巩固和提高工作”的指示,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搞好生产为中心,要求各地采取“普遍贯彻、分批整顿、掌握重点、指导一般”的做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现有合作组织进行整顿、巩固和提高。全省除个别县外,大部分地区的多数手工业合作组织恢复了正常的发展。此时,有的县(市)建立了手工业生产联社(筹备委员会),有的县(市)试办了劳动协会。1955年下半年,全省手工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到年底,手工业合作组织已增加到1171个,人社人员达到2.74万人,占手工业者总人数的28.8%。
1956年1月16日,根据1955年12月召开的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要求,省委召开各地、市、县委负责人会议,确定在2月底前完成或提前完成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这时,全省的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已进入高潮,很快突破了年初提出的目标,并超额和提前完成了“一五”计划指标。到2月底,全省已建立了1 345个生产合作社,236个供销生产小组,96.7%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各种形式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组织,全省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这对引导手工业者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增强手工业发展实力、巩固工农联盟和支援工业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