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前方子弟兵吃饱穿暖,多打胜仗,黑龙江地区各省翻身的劳苦大众努力生产,多打粮、多交粮,全力支援前线。松江省农民说:“一粒粮食一粒弹,打倒老蒋好吃安心饭。”1947年初,为了保证前方粮食供应,支持“三下江南”战役,东北局和松江省就在哈南地区向农民紧急购买30万石(一石为100斤)粮食。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各省纷纷采取紧急征购措施。合江省征购14万吨,嫩江省征购29万吨,黑龙江省征购13.5万吨……整个黑龙江地区共征购近130万吨粮食。
为了解决部队的副食和日常生活供应,我军后勤部门征用了一批工厂,生产肉类和日用品。东北鸡鸭公司屠宰场5月底开工,到年底就收购和加工1.1万头牛、3.3万头猪,以及其他肉类产品,基本上保证了部队副食供应。随着军事胜利和后方稳定、生产增加,我军的粮食等供给逐步好转。
我军被服军装供应,初期主要靠从敌人那里缴获,补充十分困难。哈尔滨解放后,我党组织大批妇女参加军用服装的加工制作。解放战争后期,全市有大小3 000多家生产军需品的工厂,还有3万多个体手工业者参加军需品生产。东北民主联军的主力兵团和各军区的服装绝大部分在哈尔滨市生产。根据资料统计:从1947年至1948年冬,全市共生产单服50万套、棉服60万套、棉大衣46万件、鞋63万双、棉鞋40万双、棉布袜子35万双、手套30万副。其中,南下进关的东北大军70%的军用被服,都来自哈尔滨一个军需被服厂,其生产规模可想而知。
为了保证前方的武器弹药供应,我党在哈尔滨等地陆续建立了各类军工厂。在条件艰苦和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广大工人千方百计、昼夜奋战,生产了大批枪支、弹药。在军工生产高峰期,哈尔滨市共有336家公私企业生产军工用品,有力地保证了作战需要。东北野战军打过长江以后,不仅粮食、弹药、军衣装备等是由东北运去的,就连马匹吃的饲料,也都是由东北运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