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牡丹江市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特别是十五时期,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我省开展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的机遇,到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02.8亿元,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48.3亿元、106.7亿元和147.8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7.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6.2亿元。
农村经济:牡丹江地区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有“塞北江南”之美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为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质量效益型农业提供了地利和天时。近年来,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在201国道两侧建设的国家级持续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区,以响水大米为龙头的优质米系列、以出口蔬菜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和绿色食品开发,以及特色养殖业和山副产品开发都得到了快速发展,肉牛、食用菌、生猪、果菜等产业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四大主导产业,涌现出黑宝集团、响水米业、大湾集团等一批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吉林皓月、草原兴发、完达山乳业等一批知名企业先后入驻我市,畜牧业发展逐年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逐步发展成为见效快、增收多的大产业。2005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38.3亿元。
工业经济:牡丹江市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行业齐全,基础雄厚,在黑龙江省工业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由过去以橡胶、化工、医药、食品、电子、建材、造纸、纺织、电力、森工等骨干行业为主,调整为现在的林纸、化工、医药、食品、新材料等五大工业主导产业。2005年,全市30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实现38.1亿元、130.5亿元和10.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3.2%、13.4%和12.6%。牡丹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被批准为全国13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之一。
高新技术:全市拥有民营科技示范区、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技术创新试点市、清洁能源行动试点等国家级试点(示范)工程6个。截止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53户,其中国家级9户,省级44户。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6项,省级52项。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五”期间推广导入技术34项,培训各类人才4240人。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吸纳在孵企业62户。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实现56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