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拥有近600万农业人口的农业大市哈尔滨,农业和农村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如期实现,而且牵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全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成为时下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经过60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哈尔滨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体制彻底变革,农村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农民的观念新了,农民的腰包鼓了,农村的村容美化了……
尚志市的元宝村,是中国当代著名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的故事发源地。在这个过去叫“元茂屯”的小村庄里,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首先被发起,一群翻身农民被写进中国的历史。而今,几十年过去了,元茂屯走进了改革开放的年代,这个昔日的“土改第一村”又成为哈尔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土改第一村”跃进“新农村”
“赵光腚”的后代成了股东
而今,再次来到元宝村,一幅有着鲜明改革发展印迹的现代农村图景展现眼前。记者欣喜地看到,往昔那个“光腚屯”,已经成为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新农村:高楼林立,马路上跑满了小汽车,各种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颇有繁华都市的风采。
在改革开放之初,元宝村实行了联产承包,分地到户。可该村人均土地是3亩,年人均收入只有600元,依然摆脱不了“赵光腚”的贫困生活。要想脱贫致富,必须兴办工业。初办企业的农民信心不足,不敢将仅有的一点血汗钱拿出来,出现了村民看干部、干部不知怎么办的情形。村支书张金宝率先做通妻子的工作,将家中的1.3万元拿出来,放到村委会的桌上,跟大伙说:“炒豆大家吃,砸锅就一人。干好了算大家好,干不好先赔党员干部的。”经动员共筹集资金3.7万元,第一个农具加工厂于1986年开工,当年就获利2万余元,乡亲们乐了。以后的15年里,村里又先后创办了15家企业,集体积累由最初的负27万元增长到2000多万元,年人均收入已超过5000元。
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元宝村面临新的问题:如何使资源消耗型的企业变为高附加值的企业?如何使15年不变的集体所有制更具活力?张宝金想到了股份制。于是,全省首家由全村340多户农民参股发起的股份制公司——黑龙江元宝山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初在元宝村宣告成立。该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元宝村村民占有70%的资本,和日本签订了可降解绿色食品餐盒的包销合同。
无粮不稳,粮食生产也是国之大计。元宝村靠发展工业走上了一条富裕之路,更没有放弃农业生产这个基础产业,他们坚持“以工养农,工农并举”的战略,使元宝村因兴办工业成为“黑龙江省亿元村”。多年来,该村累计向农业投资122万元资金,用于农田基本建设和大型农机具配套设备等,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同时增加了农业科技投入,聘专家、办科技讲座,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起高效农业。
而今,元宝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翻身运动”,成为黑龙江省“红色旅游”特色景观。通过“土改文化”的开发,元宝村一年可获收益2300万元。今年75岁的村民张大爷高兴地说:“还是党领导的好,这样的好日子以前做梦都不敢想啊!”
在元宝村,农户的镇村统筹费由村办企业支付,学生九年义务教育费用也由企业支付。出资 20多万元用于敬老和助残事业,投入160万元为村里铺了水泥路面,安装了路灯、自来水管线、有线电视等。
对于未来的设计,元宝村的带头人们头脑清醒:资金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在着重培养本土人才的同时,以优厚的待遇使外地、外省的人才集中到这块黑土地上;立足于农、取利于工、异地开发、集团化发展。近年,他们在大兴安岭及大连等地,先后开发了8家木制品加工厂,一个外向型的集团企业初步形成。
元宝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速度同步,以工带农、两翼齐飞,堪称哈尔滨市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顺利村的“一五”规划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各地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
2006年春天,双城市杏山镇顺利村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高校专家,经过深入考察,他们与村民一同制定了顺利村的“一五”规划:“5年后,人均年收入7000元、80%的农户用上沼气、40%的耕地面积通过有机认证、20%的农户实现人畜分离……”据了解,这是全省新农村建设中制定的第一个村级发展规划。
根据顺利村发展绿色食品的意见,生态学博士建议,顺利村要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及有机食品加工,这样就可以达到少投入高产出的目的。顺利村是双城市奶牛专业村,3000多人口人均一头牛,养奶牛使村民迅速致富,全村80%的农户盖起了砖瓦房。规划学博士说,顺利村民房建设要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要充分考虑哈尔滨“四环”交通干线通过顺利村的情况,做好农村旅游的规划设计工作。
建设新农村的一条重要内容是村容整洁,只有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才是最科学的整洁。见到顺利村有大量的生活生产垃圾需要处理,生物学博士表示,要把“蚯蚓处理垃圾”项目搬到顺利村。顺利村党支部书记张孝君说:“顺利村是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把专家们请来帮我们一起制定新农村建设‘一五’规划,我们心里有底。”
新农村之路:
产业上的文章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作为全省的龙头,哈尔滨率先实施了省委的“主辅换位”战略。实践证明,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必须结合实际创新农业和农村工作思路和方法,跳出就粮食抓农业、就农业抓农村的思维定式,大力发展畜牧业。2004年深秋,一个振奋人心的喜讯传来:市统计部门的预测报告显示,哈尔滨市的畜牧业产值有望首次超过农业产值,这标志着哈尔滨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主辅换位”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没有高度发达的畜牧业,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在种植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大力发展畜牧业,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是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之路。
2005年新年伊始,黑龙江乳业就传来好消息,统计显示,去年黑龙江省奶牛存栏数、鲜奶产量持续增长,位居全国之首。鲜奶产量369万吨,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奶牛存栏达139万头。奶牛饲养业农村人均收入163元,占牧业纯收入的30%。
主辅换位并不意味着不要粮食生产这个“主”。只有畜牧业为“主”,才能保住粮食这个“主”;两个“主”互为依存,相辅相成。没有粮食生产的强力支撑,就不会有畜牧业的高速发展;畜牧业又为粮食和绿色食品生产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肥料。正是这种良性循环,才使呼兰的畜产品出口量居全省之首。200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63%,农民2600元的纯人均收入有50%来自畜牧业。呼兰、双城和巴彦是哈尔滨资源最匮乏的典型平原农区,他们的发展历程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再看双城,没有一山一石,草原星星点点,然而,就是靠着十几年全省产粮第一县,发展成了全国平原农区奶牛第一县,而农民的纯人均收入,有54%来自畜牧业。而产粮大县巴彦,牵住了“猪经济”这个“牛鼻子”,一半粮食实现了过腹增值,农民纯收入的50.4%来自畜牧业。如果说巴彦把粮食变成猪肉只是完成了初加工,而双城把鲜奶再加工成乳制品,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这才是合理的产业布局。
黑龙江省最后一个
生产队解体
1998年3月12日天上午,双城镇黎明四队把3座15米长的蔬菜大棚架分割成若干小棚架,连同25公顷耕地一起分给了农民,从而宣告该队固守了15年的“公社堡垒”的崩溃——黑龙江省最后一个生产队消失了。
1983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黑龙江省全面展开。当时,作为双城县最好的生产队双城镇黎明四队,劳动日值(每10个工分)为5元钱,拥有一座定型锅炉生产厂,集体积累达100万元。由于社员们感到收入颇丰,加之土地较少,坚决不同意“单干”。于是,一个集体经营体制的生产队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保留了下来。
农村新一轮土地承包增添了社员们的改革信心,纷纷涌到生产队要求承包土地。队长对村民们说,我们现在已成为一个“孤岛”,人家变化非常快,我们追不上,不改不行喽。当时分到土地最多的村民苍晓明表示要在这有限的土地上“绣花”,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队里锅炉厂的200万元净资产已经按社员的劳动年限量股到劳力,重新成立了股份制企业双城市黎明锅炉修造厂。
天下粮仓 主辅换位 2004年的中秋节,是注定要载入哈尔滨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哈尔滨向外界宣告:由于“政策好、市场旺、人努力、天帮忙”,今年全市粮食总产将突破90亿公斤,夺得历史第一丰收年,成为全国的大粮仓。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作为全省的龙头,哈尔滨率先实施了省委的“主辅换位”战略。实践证明,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必须结合实际创新农业和农村工作思路和方法,跳出就粮食抓农业、就农业抓农村的思维定式,大力发展畜牧业。2004年深秋,市统计部门的预测报告显示,哈尔滨市的畜牧业产值有望首次超过农业产值,这标志着哈尔滨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主辅换位”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2005年新年伊始,黑龙江乳业就传来好消息,统计显示,去年黑龙江省奶牛存栏数、鲜奶产量持续增长,位居全国之首。鲜奶产量369万吨,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奶牛存栏达139万头。奶牛饲养业农村人均收入163元,占牧业纯收入的30%。
主辅换位并不意味着不要粮食生产这个“主”。只有畜牧业为“主”,才能保住粮食这个“主”;两个“主”互为依存,相辅相成。
农民生活品质提高了
2005年10月,市农调队对全市6920户农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1至9月末,哈尔滨市农民现金收入人均3251元,同比增加806.4元,增长33%;现金支出人均3079.3元,同比增加642.4元,增长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