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是一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60年来,追逐时尚与浪漫的哈尔滨人,各时代的流行风都赋予了鲜明的个性和几许怀旧的情愫。作为从哈尔滨走出的深受观众喜爱的著名演员,今年73岁的彭玉见证了哈尔滨人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时尚脚步。天性爱美的她在这座城市解放60年的前夕,将自己珍藏的老照片拿给记者,想以此来向人们解读冰城半个多世纪来时尚的脚步。
穿着带补丁的毛料裤子看露天电影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哈尔滨人时兴看露天电影。那时侯,人们的文化生活很少。晚饭后搬着板凳去看一场露天电影,简直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听着放映机发出的清脆的声音,看着耐人寻味的剧情,那段美好的记忆永远难忘。
60年的光阴,哈尔滨发生了太多的事情,电影随着这座城市一起成长、一起变化。在那一张张凝固了时间和空间的胶片里,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就是历史和社会发展最好的见证。1905年,俄国人科勃采夫在道里中央大街与石头道街交叉处建起了哈尔滨第一家电影院,这也是中国第一家电影院。2004年8月上旬,道里区西九道街至西十道街一带为建“欧罗巴街区”而拆掉了一组建筑,这家电影院的遗址就在其中。
与爱看电影一样,哈尔滨人爱美、敢穿是出了名的。50年代哈尔滨最流行穿棉布衣服,最好的衣料就是毛料了。当时的国产毛料质量非常好,不过也只有工资稍高的人才穿得起。虽然穿得起但也换不起,有一条毛料裤子就不错了。于是当时穿屁股、膝盖带补丁的毛料裤子去看露天电影成了一道风景,那就是一种流行。
从三开领、毛衣到今天的各式时装
到了20世纪60年代,像绿军装、列宁服、白衬衫蓝裤子……有一阵子把里面衬衫的大尖领翻出来亮在外面是最新潮的标志。同时,还得肩背军挎才更新潮。现在看当时拍摄的电影,仍然可以看到这样的服装。当然,白球鞋也是那个年代的时装之一,有意思的是,那时候人们格外留意鞋是不是够白,每次刷干净后会趁着还没晾干用白粉笔在上面狂涂。
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起到七八十年代,从“哔叽”、“的确良”和“涤卡”,到改革开放后各式服装竞相登场,再到2002年的唐装热成为民族服饰的时尚焦点,哈尔滨人见证了这些流行的变幻、时尚的魅力。1970年彭玉与两个女儿的合影中,她穿的手工织成的毛衣在那个时候很流行。暗格清晰可见,简朴而时尚(见图4);1975彭玉与原来的爱人赵文欣、两个女儿的合影中,彭玉穿的三开领衣服在当时最流行了(见图2);2000年,彭玉与现在的爱人陈久荣、两个女儿及外孙的合影充满了温馨与爱意。彭玉的衣着很新潮,里面红色的衣服更显她的活力(见图3)。而当她花甲之年作客《超级访问》节目时,粉色的衣服自然而洒脱,给人以“夕阳正红”的美好感觉(见图1)。
时光流转,今天的彭玉和所有哈尔滨人一样,很留恋那值得纪念的岁月,乐于回忆当年看露天电影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