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日寇入侵之初,就表明了坚决抗日的决心,虽然当时在东北的力量薄弱,但仍派人深入到义勇军开展工作,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同时也组建了党领导的红色抗日队伍。那时,哈尔滨曾是满洲省委所在地,党组织也担负起“总指挥”的角色。
深厚的革命基础
哈尔滨是传播马列主义思想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1919年4月,周恩来从日本回国,就曾到过哈尔滨,并在东华中学从事革命宣传活动。1920年以后,李大钊、瞿秋白、罗章龙等党的早期领导人,都曾相继来到哈尔滨从事革命活动。
中国共产党诞生不久,党的革命活动家马骏也到哈尔滨从事马列主义宣传工作,并筹备建立党组织,领导了1922年初哈尔滨人民反对国际共管中东铁路、反对卖国的“二十一条”的反帝爱国运动。1923年中共中央派陈为人、李震瀛等来哈尔滨,建立了东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即中国共产党哈尔滨独立组。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抗日斗争的需要,1932年1月,中共满洲省委由沈阳迁到哈尔滨,罗登贤担任省委书记。同年,杨靖宇担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从此哈尔滨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
1933年,按照中央指示,中共满洲省委先后从哈尔滨派出许多地下党员、青年学生、优秀工人奔赴抗日第一线,或深入农村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涌现出了大批英勇的抗日志士,他们的杰出代表有杨靖宇、赵尚志、魏拯民、周保中、冯仲云、李兆麟、赵一曼、张瑞麟等。
他们都曾在哈尔滨担任重要职务,坚持抗日斗争,在白山黑水、深山密林中,给了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许许多多的抗日志士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民族解放事业,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用鲜血和生命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建立抗日游击队
1932年6月,南满地区成立了“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当年11月,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杨靖宇到南满巡视,将队伍整顿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1933年初又经整顿,由袁得胜任总队长,杨靖宇任政委,并逐渐发展到了300余人。南满的海龙游击队1933年初经杨靖宇整顿后,也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7军海龙游击队”。
在东满地区,延吉、珲春、汪清、和龙也有4支党创建的抗日队伍,1933年春,东满特委组成东满游击队,王德泰任大队长,各县游击队编为中队,总计200多人,枪械80余支,并在4县地区建立了10块抗日游击根据地。
在吉东地区,先后组成了绥宁救国游击军、饶河农工义勇军、密山游击队、宁安游击队等。1932年4月,党派周保中到宁安开展抗日斗争,5月,宁安中心县委组建了绥宁工农义勇军;1934年2月,周保中联合救国军柴世荣部等,组成“绥宁反日同盟军”,后宁安县委又组建了宁安反日游击队。
北满多处开红花
在东北,党直接组织和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到1934年已建成15支。虽然人数不多,武器也较差,在当时的抗日队伍的总数中微不足道,但党的领导有明确的政治纲领,组织纪律严明,个人的政治素质较好,为后来党建立统一战线,发展抗日武装奠定了基础。在哈尔滨所在的北满地区,党也创建了多支抗日武装。
巴彦游击队:共产党员张甲洲回故乡发动抗日,于1932年5月组成东北工农义勇军江北骑兵独立师,下设2个中队,200余人。6月,满洲省委派军委书记赵尚志等人帮助整顿队伍,赵任参谋长,下辖3个大队和1个模范队,8月攻下巴彦县城时达700人。11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6军江北独立师”,张甲洲任师长,赵尚志任政治部主任,辖3个团。
珠河游击队:1933年春,赵尚志到义勇军孙朝阳部工作,任参谋长。同年秋孙部溃败,赵等7人携枪到达珠河,在县委的支援下于10月在三股流组建了“珠河反日游击队”,全队13人,赵尚志任队长,年底发展到70余人。1934年6月改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赵尚志任支队司令,李兆麟任政委,辖3个总队及直属部队,共400多人。
汤原游击队:1932年10月,汤原中心县委在省委秘书长冯仲云的帮助下,成立了“红33军汤原游击中队”,辖3个小队,由党团员40余人组成。不久受挫溃散,1933年1月重建,一度发展到60余人,又遭失败。是年冬在县委书记夏云杰的领导下,第3次建立“汤原反日游击队”,由80人很快发展到600余人。
海伦游击队:1932年夏,党派人策动伪军哗变,组成以顾风为首的抗日义勇军,编成1团,约200人。不久顾风牺牲,队伍瓦解。1934年春,党员孙玉久将义勇军“全友”队改编为海伦游击队,发展到200余人。
红色武装终崛起
1933年3月热河沦陷后,东北地区大规模的抗日义勇军相继失败或瓦解,总人数由最盛时的30万人(也有40万之说)锐减到7万人左右。义勇军的斗争有力地打击了以关东军为首的日本侵略者,延缓了日本侵华的进程。
据日伪官方报告,自“九一八”事变至1933年2月,日伪军战死人数为6541名,平均每月讨伐150多次,阵亡官兵73人,日军尸体从中国东北经神户运回日本的,平均每月50具。这个数字显然是日伪当局缩小了的统计,据周保中估计,到1933年上半年,日军被击毙总数就在2.5万人以上。
这以后,党领导的红色武装开始成为东北抗日战场上的主力。
建立七支革命军
1933年初,中共中央发出了《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提出了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满洲省委在5月和7月做出决议,表示接受中央的新策略,从而把东北抗日游击战争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自1933年9月至1936年2月,相继建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6军。
此外,活动于五常一带的“双龙队”自1935年春以来,经常与人民革命军第3军共同抗击敌人。1936年2月,在中共珠河县委和第3军的帮助下,将该部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8军,军长汪雅臣,所部800余人。
从1933年秋到1936年春,随着抗日游击队的发展和人民革命军的建立,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不断壮大,发展到6000余人,南满、东满、吉东和北满4大抗日游击区联成一片。党贯彻抗日统一战线的方针,团结各抗日武装,使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走向一个新阶段。
“冲冲冲!我们是抗日的先锋,不怕你压迫千百重,我们要万众一心……要高高举起抗日的旗帜,我们是抗日的先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