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苏友好协会办公楼现址 |
 |
记者探寻防空洞 | |
东北网4月24日电 李玉告诉记者,他只是和父亲重逢那天去过一次中苏友协,由于年代久远,当时的许多情景已经遗忘。现在年纪大了,腿脚也不好了,他希望记者能替他去中苏友协的旧址看一看。
13日下午,记者带着李玉的心愿来到了中苏友好协会的旧址,现在的哈尔滨市委3号楼。从哈尔滨市委正楼的后门走进去,记者一眼就看到了一座与四周中式建筑风格迥异的两层俄式建筑,工作人员说:“这就是中苏友好协会旧址”。
据介绍,这个小楼大约建成于1921年,如今80多年过去了,这个建筑已经过多次修葺。粉刷一新的水粉色墙壁和深红色的窗棂,已经不见太多过去的印记。但是,站在俄式建筑特有的两米高、一米多宽的楼门前,闭目凝神之间,当年的英雄义士为哈尔滨解放而紧张忙碌的身影仿佛依稀可见。
推开厚重的楼门,一个半螺旋式的楼梯呈现在面前。记者沿楼梯而上,拐角有一扇半落地式的窗户,这个窗户约高两米多、宽一米半左右。记者从窗户望出去,外面是哈尔滨市委的篮球场,几棵粗大的树木矗立在篮球场旁。不知当年忙碌工作之余的李兆麟将军是否也曾站在这里,远眺天空,思考着革命斗争的局势。走上二楼,左转,是一条20多米长的走廊。走廊的棚顶有4米多高,走在悠长的走廊里,感觉既空旷又幽静。走过一间间的办公室,来到了走廊的尽头,这里是这座小楼的另一处楼梯,楼梯呈螺旋形,盘旋而上。
工作人员说,这座楼还有个地下室,里面有个防空洞。地下室入口的台阶很陡,记者扶着楼梯扶手一步步地数着这些台阶,共有14级,全部是铁制的。地下室的一侧有一个半地下的木门,工作人员说:“这就是防空洞的入口了。”搬走了堵住木门的杂物,打开这扇尘封已久的门,一个幽深黑漆的隧道呈现在眼前。记者拿出手机照明,摸索着走进隧道。隧道有两米多高,一米多宽,墙壁是水泥砌成的,里面很干燥,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了裂纹。继续往隧道深处走,七拐八拐之后,记者已经记不住怎么走过来的了。工作人员说:“这个隧道大概有100多米长,能同时容纳400多人在这里躲避飞机的轰炸。工作人员也说不清楚这个防空洞究竟是哪年建成的,只知道有很多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