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百年历史的原哈尔滨车辆厂铸铁车间,虽然曾被城市规划局拟定为二类保护建筑,但没获批准;经专业人员一再努力,才勉强成为“保护性开发利用”建筑。这件事本身就说明有关部门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现在,这栋匍匐在爱建新城小区内的车间被彻底拆除了,“保护性开发利用”更是无从谈起,文物部门的意见不被重视达到何等惊人程度!
在有些人看来,爱建新城作为现代化小区,就应该栽花草、立雕塑、建凉亭、修喷泉……,这才有“现代”味。其实,这种千篇一律的“现代”既无特点,又无档次,不会给小区带来荣耀。相反,将有着百年历史的铸造车间“开发利用”,加上留在这里的蒸汽机车,小区就将成为记录东北工业发展史的一个基地,有了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其迅速提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会使“爱建”成为独一无二的“名小区”。两种“建设”,哪种省钱省事、哪种费钱费事;哪种事半功倍、那种事倍功半,相信谁都清楚。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其实是可以统一的。
可以统一的事,为什么统一不起来,使得资源被毁、机会丧失、“风水宝地”没了“风水”?我想,主要原因大概是相关部门以及开发商对专业人员的意见听得不多,或是听了,没重视。这其实也有点“客观”可讲,就是文物保护这个专业很不普及,对经济发展的直接促动力不太明显。假如黑龙江是个成熟的旅游大省,景点赚钱是明摆着的事实,人们建景点的意识就强了,文物保护工作也就受重视了。领导重视文物保护部门的意见,是旅游小省尽快发展成旅游大省的一个条件。所以,提升文物保护工作的地位,看重这方面专业人员的意见,是十分必要的。
写到此,忽然想起前些日子接触到一个叫“食文化研究会”的组织,由于其成员是退下来的专家和在职的餐饮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很方便地就把饮食这一块研究得深且透,撰写的论文和出版物也敢于“标新立异”,确实挖掘出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我想,这些专业人才聚集的“研究会”、“协会”等民间专业团体,都是很好的“建议源地”。所以,借百年厂房被毁这个话题,说说这些尚在“自娱自乐”的组织,希望政府巧用无形资产,使他们成为政府的“智囊”,这算作题外话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