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惹上麻烦的是又一家享誉全球的百年老店―――美国美赞臣公司。2月23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宣布,紧急召回由美赞臣公司生产的一款婴幼儿人工配方奶粉,原因是这批产品被检查出含有金属颗粒,易导致婴儿体内呼吸系统和咽喉严重受损。
事实上,进入2006年以来,跨国大品牌问题频发:从索尼、可口可乐,到麦当劳、特富龙、博士伦……一时间,曾被视为高品质和高信誉度代名词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光环似乎平添了几分阴暗的色调。这令消费者们难免发出这样的疑问:跨国公司还值不值得信赖?
洋品牌集体遭遇“质量门”
同样源自美国的博士伦和美赞臣可谓“难兄难弟”了。博士伦历来以“美国历史最悠久、最受尊敬的眼睛保健公司之一”而著称,但新加坡披露的“博士伦部分药水可能引发眼疾”事件,令博士伦一时处境尴尬。几天前,最早披露“博士伦护理液可能导致角膜炎”的新加坡卫生部门发布消息,称该国已出现39例眼角膜真菌感染的病例,其中34例曾经使用过博士伦润明护理液,比此前公布的22例又有所增加。这意味着博士伦公司将面临更大的市场压力,如果最终监管部门的调查不幸证实了“博士伦护理液导致角膜炎”,那么博士伦公司可能还将面临十分严重的监管措施。
而全球最大快餐连锁店麦当劳最近更加显得“焦头烂额”。先是宣布其所售炸薯条的反式脂肪酸含量超标,不利于人体健康;紧接着又宣称其所售薯条含有小麦和乳制品等潜在过敏原成分,可能导致人体过敏或其他身体反应。
针对此消息在中国市场的反应,麦当劳在给中国媒体的声明中,称中国大陆餐厅炸薯条使用的是橄榄油,不含反式脂肪酸。次日又以“翻译错误”为由,将橄榄油改为棕榈油。至此,麦当劳表现出的“不诚信”令其在中国消费者的心目中大打折扣。
另一个触雷的“洋品牌”是特富龙。不久前,美国环保局下属的科学顾问委员会得出一致结论:生产特富龙等品牌不粘和防锈产品的关键化工原料―――全氟辛酸铵(PFOA)“对人类很可能致癌”。尽管目前有关该原料是否致癌还未作出定论,但“特富龙”不粘锅的销量大幅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了。
不能不说的还有索尼。去年,索尼一批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数码影像产品关键部件的CCD不仅害惨了自己,而且导致亲密伙伴们曝出大面积质量事件,佳能、尼康、富士等相继发布了“部分数码产品因CCD出现成像问题”的公告,仅七大厂商的问题数码相机就超过了70款,还有数量不少的摄像机。两个月之后,在浙江省工商局的例行检查中,6款索尼数码相机又被国家照相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判定为不合格。而今年春节刚过,索尼就曝出了5款液晶电视软件存在设计缺陷的新闻。面对一系列的质量问题,老牌电子巨头想必已经大失颜面。
进入问题高发期
不可否认,中国近20年的经济腾飞相当一部分要归功于外资的引入。然而,随着中国加入WTO,在市场日益国际化的今天,跨国公司的中国之痒似乎越来越明显了。
近期每逢跨国公司曝出质量问题,当事企业往往会说,在中国内地销售的产品是绝对安全的。
以博士伦事件为例,在对待中国内地和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方面,博士伦采取了不同态度,该公司主动在新加坡、香港、澳门暂停出售润明护理液,但对内地方面则表示:由于目前在中国内地没有发现类似于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病例,目前中国内地市场还不接受润明护理液的退货,如果消费者希望退货,必须与购买商店进行交涉,与博士伦公司无关。
除此之外,在博士伦对外公开的查询热线电话中,只有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两地的电话,内地市场并没有开通热线咨询电话。
美赞臣事件也不例外,该公司在发给中国媒体的声明中称,此次在国外回收的两个批次奶粉,都没有在中国销售。类似的是,在美国传得沸沸扬扬的麦当劳薯条可致癌事件中,至今我们能看到的,也只有其公司的一纸声明:“麦当劳的标准完全符合甚至在很多方面超过食品安全机构的建议和要求。”对于中国市场,跨国公司似乎格外“放心”。
“洋品牌”也姓“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商家的第一目标。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本土企业,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在质量监督体系存在缺陷的情况下,都可能出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甚至假冒伪劣的行为。一句话:名牌≠免检;洋名牌≠高质量。出事的跨国公司,有的是质量本身有问题,甚至因此带来危害;还有的是管理问题,生产过程、工艺流程、操作规范“跑调”等。因此,即使是世界驰名的跨国公司,即便是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享有盛誉的洋品牌,也有出问题的可能。
有业内专家坦言,其实洋品牌以前就存在诸多质量问题。但因为当时是卖方市场,信息渠道又不通畅,质量曝光力度不够。现在,媒体的广泛参与使事情的真相能更多地、更彻底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中国之痒”亟需反思
跨国品牌心态浮躁、危机管理意识缺乏,也是遭遇“质量门”的长期隐患。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曾被过度追捧,消费者对洋品牌的选择基本上不加怀疑,而跨国公司也习惯了这种追捧,以致在全球同类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中国消费者常常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国际名牌在中国的危机事件处理和反应速度普遍不好,从最起码的心态上讲,他们认为欧美市场才是他们的主要市场。危机事件不管是对国际名牌还是国内名牌都是值得反思的。”上海交通大学品牌战略研究所余教授表示。
“洋品牌今明两年还会有类似事件出现。”余教授如此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跨国公司产品质量危机频发,除了其自身问责之外,国内体制的不健全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洋品牌的屡屡折戟?
余教授认为,过去中国对某些产品的要求偏低,使得一些在国外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到中国就变成合格的了,因此很多跨国公司把一些淘汰了的产品投放到中国市场上。在中国全面跟国际接轨以后,国际产品的问题就慢慢显现出来了。质量监管方面的双重标准造成了跨国公司在华遭遇信任危机。
无独有偶,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普拉哈拉德和肯尼思·利伯索尔教授就曾撰文提出了“企业帝国主义”的概念。他们指出,当西方大企业争相涌入新兴市场时都抱有一种狭隘且傲慢的心态,他们将中国和印度之类的发展中国家仅仅视为市场扩张的目标,以为那里遍地都是渴求现代商品和服务的潜在消费群。正是这种“企业帝国主义”心态,导致跨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连续做出错误的甚至带有歧视性的决策。
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跨国品牌的产品品质难免会频频出现问题。商务部研究院的梅新育博士就认为,许多跨国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后,并没有用他们先进的技术影响和改变中国企业的行为向良性转变,反而迅速自身异化。
对“洋品牌”的管理缺位,是导致其出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一些地方,一些部门针对洋品牌,往往打“放心牌”,有的干脆为其挂上“免检”招牌,为其开辟“绿色通道”,甚至一些洋品牌的产品生产、质量控制、市场销售几乎到了依靠企业自律的地步。这种“善待他人,恶向自己”的双重标准,不能不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普通民众对洋品牌消费的盲目依赖和过度迷信。
另外,一些地方对“洋品牌”过度依赖,“超国民待遇”令其膨胀。由于一些地区将招商引资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跨国公司成了地方官员眼里的香饽饽,这让一些处于市场强势地位的跨国公司心存侥幸,在产品质量上没能把好关。
在跨国公司被曝出质量问题的时候,总会有人站出来信誓旦旦地表态:在中国内地的产品是绝对安全的。让人遗憾的是,这些声音往往不是从质监、检疫部门发出的,而是从该产品的企业代言人口里说出的。在事关消费者安全、健康的产品质量问题面前,消费者最需要的,是政府权威职能部门的明确说法,这是政府的义务和职责。显然,我国的相关政府部门并未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
处罚力度不够也助长了“洋品牌”的铤而走险。洋品牌出现质量问题后,跨国企业并不是在第一时间去积极应对,而是选择被动应对。
同时,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所采取的措施和解决办法有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这与我国行政处罚力度不够,以及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标准不健全存在很大关系。
“树百年知名企业,产品质量是根本,但我们不能把质量仅仅寄希望于企业的自律。”专门研究法律经济学的黄锫博士说,“无论是跨国大品牌,还是本土企业,一个良好有序的外部监管环境都是至关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