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6日电 沸沸扬扬的“博士伦护理液风波”和“麦当劳薯条风波”尚未平息,最近又从英国和新西兰传出消息,称可口可乐旗下的芬达汽水、百事可乐公司旗下的美年达橙汁等软饮料含有苯甲酸钠(防腐剂)与维生素C(抗氧化剂),这两种成分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生成苯,从而对消费者构成致癌危险。中国消费者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监管部门应当立即对芬达和美年达的中国公司进行调查,尽早给消费者一个说法。
现在消费者对消费环境越来越敏感了,对消费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国外发现某种消费品可能危及消费者的生命健康,经过媒体的大量报道,很快在国内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该消费品的质量、性能、安全系数乃至品牌形象立即饱受公众质疑,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对该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发展前景造成重大打击。这是近年来包括一些知名洋品牌在内的消费品屡屡遭遇信任危机的“标准样本”,此次芬达汽水、美年达橙汁被怀疑可能致癌,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情形。尽管对芬达和美年达的信任危机还只是处在怀疑阶段,或者说芬达和美年达还只能算是“嫌疑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检验,权威部门也有可能排除他们的嫌疑,还他们以清白,但人们还是希望看到,他们能够理性地对待媒体的报道、消费者的质疑和监管部门的调查,以果敢务实的态度,主动承担起对消费者和公众的诚信责任。
在市场竞争环境中,一个企业的产品在一段时间成为“嫌疑人”,一般而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竞争对手的恶意操作所致,另一种则是由于消费者、监管部门和新闻媒体对消费品安全存在“过度保护心理”,使得他们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对该产品的安全性产生怀疑。从已经披露的信息看,此次芬达和美年达被指可能致癌,不大可能是第一种情况,而更有可能是第二种情况。如果芬达和美年达的嫌疑被权威部门的调查证实,他们自然无话可说,但即便他们的嫌疑被排除,他们也不必感到冤枉,而应当把这种遭遇视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正常风险,或者说是企业为消费者、监管部门和新闻媒体的“过度保护心理”支付的一种必要代价。
一个企业有可持续和可期待的发展前景,相较之下,一个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则是十分脆弱的,他的生命更是只有一次,所以,消费者出于对自己的安全、健康和生命的敏感,政府监管部门出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责任感,新闻媒体出于行使采访报道权和舆论监督权之需要,他们共同产生了对消费品安全的“过度保护心理”,这对企业似乎不够公平,但却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良性约束机制,是市场发展趋于成熟的一个标志。当前消费品安全特别是食品药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消费者和新闻媒体如此这般高度警惕如临大敌,看似“过度保护”其实却并不为过。
从麦当劳到博士伦,从芬达到美年达,没有一个企业愿意成为消费者、监管部门和媒体眼中的“嫌疑人”,但一旦这种正常的市场风险降临到自己头上,企业惟有正视现实,积极“应诉”。只要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精益求精,对出现的问题敢于承担责任,并且善于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换位思考,同样表现出对消费品安全实施“过度保护”的胆识与诚意,那么,即便企业的某一次“嫌疑”未能排除,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他们最终也一定能重新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尊重,进而获得市场的肯定和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