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7日电 连日来,关于齐齐哈尔农民工王建民惨死在北京同仁医院一事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社会各界纷纷谴责同仁医院利字当头、见死不救的不道德行为,并因此引发了一场对医德医风的大讨论。同仁医院两次拒绝救治王建民,其医德之沦丧令人既震惊又痛心。那么,为什么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知名医院在医德建设上会暴露出如此严重的问题呢?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今社会的医德监督机制还不够规范,亟待进一步建立健全。
首先,在现有体制下,弘扬救死扶伤的职业美德,强化医护人员的自律意识,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医德自我监督机制,是整个医德监督机制的主要内容。医院的医德是医院内所有医护人员医德的总和。从实际情况看,如果一所医院中大多数医护人员疏于对医德问题的自我监督,过度沉溺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事事见钱眼开,那么自然就会形成对王建民这类身无分文的求救者的“潜规则”,从院领导到普通医生都会不约而同地冷漠视之、不闻不问。相反,如果一所医院十分注重医德建设,有比较规范的自我监督机制,平时能够通过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来防范各种有悖医德现象的出现,同时积极培养医护人员的自律能力和“慎独”精神,使每位医护人员无论是否受到外界力量的干扰,都能严格按照道德规范来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积极地向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看齐,人人都视救死扶伤为神圣天职,这样的医院在面对王建民这样的患者时,必将作出与同仁医院截然不同的选择。
其次,行业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等也是整个医疗监督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监督机制即在行业内部建立起一套医德医风监督系统。如建立医德考核制度,成立专门的医德医风监督小组,把通过种种途径收集来的信息记录在医德医风考核档案中,与医务人员的奖惩挂钩;社会监督,即开拓外部监督渠道,增强对医德的社会制约力;舆论监督,即利用广播、电视、杂志、报纸及医院的板报等宣传工具,表扬和宣传医德高尚、医风廉洁的先进个人和单位,揭露和抨击不良的医疗事件,利用强大的社会舆论来制约医务人员的道德行为。
希望医疗管理部门和各医院能够从同仁医院身上吸取经验教训,认真反思一下行业及自身内部存在的问题,从自我监督、行业监督等不同方面多管齐下,进一步建立健全医德监督机制,尽快扭转当前医德医风饱受诟病的被动局面,让王建民的悲剧不再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