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与江苏南京接壤,是长江三角洲轴线边的节点城市、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安徽省的东部门户。
马鞍山区位优势突出,对外交通也十分便利,到上海走高速公路仅3个小时,到南京市区和禄口国际机场只需30分钟左右;沿江铁路、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宁铜铁路贯穿全境,与京沪、京九、皖赣、宣杭等铁路干线相连;长江马鞍山港是天然深水良港、国家一类口岸,对外籍轮开放,可停靠万吨级船舶。水、陆、空交通十分便捷。马鞍山1956年10月建市,现辖3区1县,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总人口124.1万,其中市区面积715平方公里,建成区60平方公里,人口58.5万,城市化率为56%。马鞍山以资源立市,工业基础较为雄厚,中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之一的马钢,就座落在这里。马钢是国内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拥有亚洲最大的火车车轮轮箍厂和国内第一条H型钢生产线,马钢80%以上的钢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其它工业群雄争勇,星马汽车股份公司的水泥专用汽车的产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列全国第一位,全市现已基本形成钢铁、汽车、电力、机械、建材、纺织、轻工、医药等多门类工业发展体系,工业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一半以上。马鞍山智力和人才较为密集,现有安徽工业大学、马鞍山矿山研究院、中冶华天公司等各类教育、科研、咨询机构100多家,是全国科技兴市试点城市和国家863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城市。
马鞍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相传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退至乌江,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请渔人将心受的坐骑乌骓马渡至对岸,自刎而亡。乌骓马思恋主人,悲鸣不已跳江自戗,马鞍漂至对岸化作一山,马鞍山因此得名。马鞍山令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尤其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一生多次来此漫游,留下了《望天门山》等5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和“骑鲸升天”、“跳江捉月”等许多神奇的传说。诗仙晚年终老于此,长眠于马鞍山境内的当涂青山脚下。李白墓园,吸引着历代文人雅士前来凭吊。中国李白研究会秘书处设在马鞍山,马鞍山成为世界李白文化研究中心。马鞍山还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采石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朱然墓以及城郊濮塘风景区等一批颇具特色的旅游景点。采石是著名的古战场,采石矶以其雄奇神秀而冠中国长江三矶之首。采石公园内的太白楼成为长江四大名楼之一。城市南郊的三国东吴名将朱然墓的发掘,揭示了历史上诸多悬念,被列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马鞍山各类名胜古迹多达100余处。
历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称号。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加速融入长三角、实现在皖江开发开放中率先突破为目标,推动全市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过去三年,全市生产总值增幅连年攀升,2001年达138亿元,增幅为9%,2002年达155亿元,增幅为12.7%,2003年达189亿元,增幅为14%;财政收入两年迈上一个新台阶,2001年为20亿元,2002年为24亿元,2003年突破30亿元,达3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连续翻番,2001年达31亿元,2002年达60亿元,2003年达107亿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城乡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8794元和3122元,同时分别增长13.9%和7%。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位居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总量从全省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今年以来,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21.4亿元,同比增长17.4%;实现财政26.4亿元,增长55.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6亿元,增长21.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亿元,增长1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084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2067元,增长19.9%,主要经济指标均超额完成过半目标。
近几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是全力实施大开放主战略。我们把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摆在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形成了全党、全民、全社会招商的新格局。切实加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外资工作委员会,基本做到每月召开一次调度会,每年召开两次外资委会议,及时通报招商引资工作进展情况,研究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和有关事项,督促加快招商引资工作进度。强化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将招商引资任务分解到各单位各部门,实行“一岗双责”,加强目标考核,做到奖惩兑现,形成了招商引资工作压力传递机制。市几套班子领导带头抓招商,亲自参与招商项目的联系和洽谈,为基层做表率。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做到了“四有”:有领导分管、有专门工作班子、有明确的目标任务、有足够的经费保证。社会各界也纷纷牵线搭桥,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针对我市开发区起步较迟的实际情况,我们按照“错位发展、形成特色”的思路,全力推进以开发区为龙头的园区建设。
经济开发区一期6.8平方公里,入区项目98个,总投资112.4亿元,实际到位外资8791.8万美元,内资13.7亿元。今年上半年,开发区实际到位外资3500万美元,内资4.95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5亿元;慈湖工业园建设全面展开,10个在建项目总投资折合人民币26.6亿元;当涂工业园起步区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其他园区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进行了整合。在搞好园区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动马钢等大企业、大单位广泛开展与外商的合资合作。近年来,台湾中橡、台湾润泰、香港中华煤气、法国圣戈班、珠海格力、青岛啤酒、上海农工商、上海大华、北京首创、浙江海外海、南通瑞慈、安徽丰原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马鞍山,并不断增资扩股。今年以来,全市招商引资继续保持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5062万美元,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6.3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52%和94.8%。今年,我们将努力完成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省外资金30亿元的目标。
二是强势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攻坚。近年来,我们着眼于制度创新,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调整职工劳动关系为突破口,按照“三个置换、两个结合、一个保障”(即政府置换土地、企业置换身份,企业改革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路,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努力在化解历史包袱、置换职工身份、盘活存量资产上下功夫,使企业通过改制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坚持因企制宜、一企一策,加强组织协调和政策指导,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企业改革,基本做到改一家、成一家、活一家。在改革中,既坚持政策到位,做到“彻底改、改彻底”,又坚持原则有情操作,妥善解决一系列重难点问题,确保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在资金筹措上,采取财政支持债务重组、土地资本运营等多种形式,仅去年一年就筹措改革成本6亿多元,有力保证了全市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到去年底,全市201个再就业服务中心顺利关闭,2.9万多名下岗职工全部出中心,完成国有和集体中小企业改革207户。今年以来,我们继续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攻坚,上半年完成企业改革29户,力争到年底基本完成除马钢之外的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同时,我们积极支持驻马大单位深化改革,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已改制为股权多元化的中冶华天工程技术公司。在推进企业改革的同时,我们认真做好事业单位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成立了市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提出了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初步意见,即将启动事业单位改革。
三是狠抓重点项目建设。近几年来,我们始终把扩大投入作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着力点,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在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牵动作用,下大力气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实现了投资总量的不断增长。在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建立综合调度会和现场办公会议制度,实行严格的项目进度动态管理,加强对工程建设的指挥、协调和跟踪督查,确保重点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全力支持马钢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推动冷热轧薄板、彩色涂板、850m3高炉等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建成投产。去年马钢钢产量达到600万吨,销售收入突破160亿元,今年预计达800万吨,销售收250亿元,明年有望突破1000万吨。大力推进地方重点企业和骨干项目建设,星马5000辆专用汽车和重型卡车底盘、山鹰10万吨高档牛皮箱板纸、中橡3.5万吨新工艺炭黑等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建成投产,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还加大对教育、科技、卫生事业的投入,从2001年起仅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就达近5亿元,安工大、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网络大学、中加双语学校、二中、安徽技师学院等一批学校的校舍和教育设施得到新建和完善。
四是着力加快城市化进程。马鞍山滨江环湖依山而建,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呈现出九山环一湖,半城湖光半城山的自然风貌。马鞍山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特别注重城市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城市工业区,生活区布局合理。城区按照七横七纵二环二线的道路骨架,基本建成便捷通达的交通网络;市政公用设施承载能力不断增加。围绕城在园中,园在林中,山水环绕,碧水蓝天的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大力开展园林绿化建设。马鞍山市的市树为樟树,市花为桂花,象征着马鞍山人民质朴、热情、芬芳的品质。马鞍山城市绿化率已达42%以上,人均占有绿地面积10.60平方米,马鞍山是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近几年,马鞍山本着把城市做大做强做优做美的原则,提出并实施建设“双百”(如诗如画的市民休闲公园—南湖)城市目标(即到2012年城区面积超100平方公里、人口超100万),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了城市形象、承载能力、环境质量、管理水平四个方面的显著提升。按照把马鞍山建成与东部发达地区互动发展的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休闲旅游基地这一总体定位,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对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使新城区面积由原来286平方公里扩展到715平方公里,并得到省政府批准。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完善城市建设多元化投资体制,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通过争取国债、银行贷款、招商引资、土地资本运营等形式,多方筹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近三年城市新建道路总长接近过去几十年的总量,实现了逐年翻番(2001年6公里、2002年11公里、2003年22公里)。围绕建设现代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加大了环境建设力度,投资新建了两个广场,扩建了三个公园,投资1.1亿元对雨山湖进行了综合整治,现已完成清淤截污,正在抓紧进行游道、造景、美化等工程建设。围绕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公用设施建设,天然气利用工程开始投入使用,第四水厂、第一和第二污水处理厂新建改造正在加紧实施,供电、邮政、电信等公用设施进一步完善。加大房地产开发力度,近三年房地产开发总投资达33亿元,竣工总面积227万平方米,今年上半年已完成投资8.9亿元,施工面积199.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8.2万平方米。在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的同时,着眼于实现城市长效管理,认真抓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并积极探索环卫体制改革,加大摊群点管理工作力度。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公用事业单位改革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燃气总公司、自来水公司、公交总公司已分别与香港中华煤气、北京首创、南京中北集团成功组建合资企业,实现了产权多元化,共吸纳资金2.2亿元。前不久,《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以《马鞍山市公用事业“一手托四家”》为题,介绍了我市公用事业单位改革的成功经验。
五是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近几年来,我们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执行中央1号文件精神,在全省率先免征农业税及附加,一次性免征税收达4399万元。同时出台并组织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实行粮食直补方式改革、扶持粮食生产、加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投入等16项扶持政策,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全市种植业生产出现近年来少有的较快增长势头,上半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4亿元,同比增长5.9%。大力发展“三资”农业,着力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进入农业领域,推动农业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目前,全市“三资”农业开工项目达150个,实际利用外资185万美元,省外资金3.36亿元。今年上半年,我市“三资”农业又得到较快发展,新开工项目57个,引进资金1.5亿元。按照城郊型农业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田向种植业大户集中。目前,全市种粮大户有320多户,种植面积7.7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1%。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黄池食品集团、雪润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对农户的带动辐射作用不断增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不断完善农村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村劳务输出的引导、培训、服务和管理,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全市现有输出农村劳动力1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45%。
六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针对我市国有经济比重较大,传统思想观念比较浓厚的实际,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任务来抓,按照“放宽政策培育一批、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国企改革搞活一批”的总体要求,千方百计推进民营经济加速发展。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参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积极鼓励全民创业,今年以来先后在三个区建立创业服务中心,为发展民营经济搭建新平台。支持共青团实施新世纪青年创业计划,加大对青年创业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首批扶持31户青年创业者,当年上交税金131万元,有5户企业年产值超过300万元,安排561人就业。加大对重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批民营企业逐步做大做强,形成了由简单贸易型向多领域拓展的新局面,在第三产业中形成了梦都、塞纳河畔、翠林等品牌企业。在去年新增民营企业1000户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民营企业750户、新发展个体工商户3335户,纳税额1.45亿元,利税超过100万元的民营企业达50多家。目前,全市民营企业总数达4028户,从业人员4.92万人;个体工商户3.2户,从业人员5.4万人。
七是扎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工作责任制,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考核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发关于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岗位援助、小额贷款等所有扶持政策的具体操作办法共14个配套文件。加强街道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强化就业指导培训,全市13个街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88个社区的劳动保障工作站全部成立。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就业1397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同时,不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职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目前,全市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91%、96%和94%,8.1万名企业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93%的退休人员实现社会化管理,城市困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基本达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助、特困有保的社会保障要求。
八是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和精文明建设。在集中力量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毫不松懈地抓好党的建设,推动精神文明不断迈上新台阶,一是抓好重大战略问题的决策,2003年7月,市委六届五次全会作出了《关于兴起学习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全力推动“两个率先”目标加速实现的决定》,积极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并与清华大学合作创建马鞍山市学习型城市示范工程。结合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今年初市委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为加强人才工作,为实现“两个率先”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今年6月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确保城乡居民收入这个“两个率先”核心指标的实现,将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今年7月召开的市委六届八次全会又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决定》,以发展和创业为重点,从多方面强化增收举措,实现增收目标。二是着力改进工作作风。近年来,我们在全市组织开展了多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特别是2002年开展的以“敞开东大门,实现大开放”为主题的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通过典型事例曝光,引导全市上下反思差距,进一步统一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形成了抓开放、促发展的强大合力。积极开展政风评议活动,把作风评议活动,把作风评议与人大、政协和纪检监察的监督结合起来,创新评议的主体、范围、方式及评议结果运用,有效地促进了发展环境的改善。三是全面推行目标管理。近三年来,我们在全市推行目标管理考核,按照“两个率先”的总目标分解年度目标,落实到所有党政群机关。在确定考核目标时,既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又注重全面协调发展,确定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党建工作目标。加大督查和考核奖惩力度,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完成目标任务好的单位给予奖励,并拉开分配档次;对完不成目标任务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等。所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四是积极开展各种层次的文明创建活动。2002年8月,我们全面启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创建活动,力争在明年初一次性通过国家环境总局验收。今年以来,我们又先后启动了创建学习型城市、创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和创建全国双拥规范城等活动。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新世纪,新阶段,马鞍山将在市场经济舞台上担当更加重要的角色。目前,马鞍山全市上下正认真贯彻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关于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全力推动‘两个率先’目标加速实现的决定”。认真贯彻市委六届八次全会“关于进一步加快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决定”,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决心到2012年,实现GDP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GDP达5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600元,提前8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18年,实现GDP比2012年再翻一番,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把马鞍山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