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威 |
杨威,男,26岁,回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2000年8月毕业于哈尔滨市人民警察学校,先后在哈尔滨市公安局防暴支队三大队和九大队担任巡逻民警,现任哈尔滨市公安局南岗分局文化派出所民警。杨威同志从警5年来,参与侦破了80余起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20余名。2004年被评为创建“平安南岗”平安卫士;2005年获得哈尔滨市“优秀共青团员”标兵及南岗区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卫士”荣誉称号。
敢立潮头唱新歌——哈尔滨市公安局南岗分局文化街派出所文桥社区民警杨威事迹材料
杨威,男26岁,大学文化,现任哈尔滨市公安局南岗分局文化街派出所文桥社区民警。
2005年4月6日,杨威与战友执行处警任务中,与两名入室抢劫杀人歹徒遭遇,杨威在右手食指和中指肌腱被割断情况下,赤手空拳与歹徒展开搏斗,最终将一名歹徒抓获,表现出了一名人民警察临威不惧、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爱——在尽职尽责保民安中结晶
杨威从警以来,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就是:“保民安”,这是他精神世界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他从警生涯中最坚定的信念,他把保民安作为自己履行职责,确保一方平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体现。从警以来,他用鲜血和汗水写就了自己一名公安干警平凡的忠诚……
2005年4月6日下午16时50分,南岗公安分局文化派出所接到“110”指挥中心指令,称该区文景街88—2号7单元601室发生强奸案(实为入室抢劫杀人案),两名犯罪嫌疑人可能还在室内。杨威与战友汪瑞滨、张磊、栾秋等4名民警驾车迅速出击,只用两分钟便赶到现场。
杨威和战友来到601室敲门,但室内无人答应,此时他听到七楼好像有响动,便和民警张磊循声上去查看。当他们走到六至七楼缓台处时,猛然发现两名手持尖刀的青壮年男子,杨威和张磊大喝一声:“我们是警察,把刀放下!”但是,刚刚在601室抢劫并杀死一名53岁妇女的歹徒根本不听警告,大喊:“杀了他们,冲出去!”挥舞着尖刀直冲下来。这时候,持枪在手的战友汪瑞滨在鸣枪示警无效的情况下,对准两名歹徒进行射击,但是,中枪的两名歹徒并没有倒下,仍冲下来。
危急之下,杨威没有退却,在把安全让给战友、把危险留给自己的信念支持下,杨威大喊一声,赤手空拳迎向了一名身强体壮、手持尺余长剔骨刀的歹徒。由于楼道狭窄且敌高我低的地势,根本无空间施展拳脚,说时迟,那时快,歹徒的尖刀已经直奔自己扎来,情急之下,杨威伸手去抓歹徒持刀的右手,但狡猾的歹徒突然一翻腕,锋利的刀锋将杨威右手食指和中指的肌腱割断,鲜血染红了衣袖。但杨威没有胆怯,他忍着钻心的剧痛,凭着超人的意志,双手闪电般抓住歹徒的尖刀,与歹徒展开了争夺。歹徒攥着刀把,杨威紧攥刀锋,争夺中将木制的刀把都拧碎了。在杨威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面前,歹徒胆怯了,乏力了,此时,身后的战友栾秋扑上来,两人合力将歹徒制服,夺下了尖刀。杨威的行动,给了战友很大支援,另一名歹徒被身中八刀仍英勇搏斗的战友汪瑞滨制服。事后,当分局领导问杨威用手攥着刀锋,疼不疼时,杨威回答:“能不疼吗?钻心地疼啊!但我当时就一个信念,决不撒手,制服歹徒。我知道,一撒手我就完了,战友也完了。”
杨威勇斗歹徒负伤之后,省、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群众纷纷前往医院看望。中共哈尔滨市公安局党组和南岗分局党组相继作出了向汪瑞滨、杨威等四名同志学习的决定;4月8日,公安部致电慰问杨威等受伤民警,黑龙江省公安厅为此发来嘉奖令;中共南岗区委作出决定,号召全区人民向英雄学习;共青团哈尔滨市委、共青团南岗区委先后作出决定,号召全市广大团员青年向汪瑞滨、杨威等同志学习。
爱——在社区基础工作中开花
初到文化派出所,从一名巡防警察到社区民警,杨威同志经历了并不太顺利的转变过程。在他的工作履历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他一路走来的足迹。杨威同志2000年8月毕业于哈尔滨市人民警察学校,先后在市公安局防暴支队三大队和九大队担任巡逻民警,后调入南岗分局文化派出所任社区民警。5年来,他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和出色的政治表现,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先后荣获团市委优秀共青团员标兵、南岗区“十大杰出青年卫士”等10余次荣誉称号,在市局防暴支队是擒敌拳教练,曾被省公安厅督察总队聘为擒敌拳教练,他所在的文桥社区还被评为市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全市文明示范社区。
杨威同志热爱公安事业,1998年高中毕业时他违背了父母让他学习行政管理的愿望,执拗地报考了警校,成为一名人民警察。杨威穿上警服那天,父亲告诉他:既然你选择了警察行业,就时时面对困难和危险,你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不能临阵退缩,要勇往直前。杨威从心里记住了父亲的话。从警5年,他参与侦破了80余起案件,抓获20余名犯罪嫌疑人,每次战斗他都是冲锋在前。
可以说,他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出色的成绩。然而当他面对社区民警——这个对他来说全新的角色时,真的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这项工作应该从何做起。
一天晚上,杨威在所里值班,一个农民装束的妇女抱着孩子走进了派出所,她是来找进城打工的丈夫的,她的手里拿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文化街26号5楼1门”字样,要求民警帮助她找到这个地址。文化街正是杨威的辖区,值班所长就让杨威领着这名妇女去找。可是,文化街没有26号!杨威领着这名妇女站在文化街24号和28号中间问了很多人,没有人知道26号是哪里。这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这样一个妇女,抱着幼小的孩子身无分文,让她到哪里去呢,看着她信任的目光,杨威被从警五年来坚定的责任感折磨着。他将妇女领到街边的小吃部,掏钱给母子俩买了晚饭,让他们在这里吃,杨威自己一脸羞愧走进了委主任家。慈祥的老主任告诉他,文化街26号就是现在的文桥街34号,26号是这个楼刚进户时用的号,该单元只有三户用的是文化街26号,后来进户的都用文桥街34号。问题解决了,杨威将妇女和孩子送到了家,面对她和家人的感谢,杨威低着头快步走出了楼道。晚上,他彻夜无眠。
从这天起,他开始对户口进行全面整理。两个月的时间,他把自己管区的户口底簿共六百八十五户,两千零九十五人的详细资料全部掌握在笔记本上,有了这些详尽的资料,杨威同志开始了有计划的调查走访。由于白天居民家中经常没有人,他便利用下班以后的时间深入到居民家中,面对面的熟悉,半年多的时间里,他所管辖的八栋楼四十个单元遍布了他辛勤的足迹,以至于很多老居民惊叹,见过当警察的,没见过这么当警察的,过去警察找不着,现在警察把门敲。下社区时,他总是夹着一只黑色的大号书包,里边塞得鼓鼓的,同志们都戏称那是他的“百宝囊”。每当有群众来办事,他都热情地将来人让进屋里,然后从包里掏出一个个笔记本,一边说话,一边记着什么。渐渐的,杨威同志的笔记本越来越厚了,他把通过调查熟悉得到的第一手户籍资料以及各家各户的情况不断地补充到笔记本里,笔记本写不下了,他就往里加页。半年过后,每当杨威夹着他的文件包出现在居民楼院里,就经常会有各单元的组长因为找不到本单元的住户而向他询问这个人的电话和联系方式。
通过大量的走访和调查,杨威同志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由于街道号的变迁,户口底簿与实际门牌号码严重不符,以至于出现了同一个单元的居民户口竟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地址,给社区百姓日常的房产交易、存款取款等各个方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针对这一情况,杨威及时向所领导进行了汇报,经所里研究同意,对户口上的错误进行集中清理。这样,就使实际居民情况和户口高度一致,大大拓宽了派出所为居民服务的渠道和辖区实际情况的掌握。
“杨威是个好民警,净想着为我们老百姓办实事”,这是社区群众对杨威的赞誉。从2003年开始,南岗公安分局开展创建“平安南岗”活动,“两亮工程”是这项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使自己所负责的社区都亮起来,杨威走街串巷,挨家挨户落实安装楼道声控照明灯,最后因为各种原因仍有37个单元门前的雨搭灯的电源线无法落实,杨威毫不犹豫地从自己的工资拿出600元钱付了买电线的款,使这37户单元门接上了照明灯。这件事使社区群众十分感动,有人张罗大家凑钱把杨威花的钱补上,但被他谢绝了,他说:“为了社区的安全,我花点钱是应该的”。据派出所民警介绍,杨威在市警校读书时就照顾一户聋哑人家庭和一个孤寡老人,而且一直坚持到现在,但是这件事杨威很少向人提起。照顾两个弱势家庭都是在业余时间默默地进行,甚至连自己家里人也不太知道。杨威认为,真心想帮助一个人,不带有什么个人目的,何必去张扬呢?
爱——在社区防范工作中不断升华
不足2万平方米的地面,白天人头攒动,深夜人亦不静。于是杨威的日历上永远取消了8小时工作制和休息日。他在社区防范工作中,采取“查”、“建”、“防”、“抓”的办法,不断提升社区防范工作水平。
“查”,查到心中有数,眼中有情况,头脑中有线索。针对责任区的实际,杨威在所领导支持下,从熟悉外来人口和重点人口为主,深入到责任区,调查摸底,详细登记其来源、家庭成员,贵重物品,持有情况。年初以来,他利用上班前下班后和休息日走遍了责任区的680户居民家庭,从中挖出了犯罪线索20余条。
“建”,为了控制发案,杨威为管区的外来人口建立了厚厚的人口档案,上面记载着管内的所有外来人口的详细情况。凡是通过户籍调查所收集的外来人口信息,他都进行详尽地登记。
“防”,义务联防与专职联防相结合,形成群防群治的铜墙铁壁。针对责任区复杂、人口稠密、流动性大的特殊情况,杨威在所领导支持下深入居民区进行安全教育,发放“致居民一封信”,动员居民自觉参加义务联防,收到明显效果,2004年1至9月共预防可防性案件19起。2004年9月3日晚20时,义务联防队员王平老大妈和孙志老大爷在文桥街巡逻时,发现有两名可疑男子正在四处张望,两名联防队员感觉有问题,王大妈去报信,孙大爷在此守候,杨威和战友们赶到后,将二人抓获,经审二人是本省五常市拉林镇人,打工老板不开支,合谋想出来弄点钱花,警民携手预防了一起可防性案件的发生。
“抓”,抓现行、抓扒手,还社区老百姓一个安宁世界,面对外来人口集中的特殊地区,杨威采取宁可累垮自己也要确保平安的方式,每天早、晚带领5名联防队员加强巡逻,确保社区平安。去年八月十七日晚上,杨威同志正在所里加班,刑侦支队的几名同志风风火火地赶来,要求协查一名外地来的犯罪嫌疑人。根据同案交代,该人叫刘兵,暂住在文桥街1号3单元,正是杨威同志管内。可是据杨威掌握,该户内并无暂住人口。根据刑侦支队的同志提供的体貌特征,杨威同志打开外来人口登记表,靠着过硬的人口熟悉情况当即指出,该人真名叫赵某某,暂住文化街1号1单元,并迅速带着刑侦支队的同志来到这户,将犯罪嫌疑人当场抓获。
为了打击白天入室流窜盗窃作案,杨威每天下社区只要不在警务室值班,他就会出现在居民楼院里,在和居民促膝谈心的同时,严密注意楼区来往的人员,时间长了,居民们已经非常习惯于杨威出现在小区的凉亭下,以至于今年三月,杨威去参加警衔晋升脱产培训,居民们看不到他,以为他调走了,纷纷往所里打电话询问,更有几位老人跑到派出所找到所长说,如果杨威调走是因为职务晋升,我们不拦着,我们要为他送行;如果不是这样,是谁调走了他,我们就去找,请求把他调回来,我们就要这个小杨管片。
在所领导的关怀帮助和杨威的辛勤工作下,他的管区逐渐成为无案件社区。文化街工委和文化办事处领导多次实地调研,想要推广杨威的工作经验。经过考察,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杨威的大部分工作,并没有特别出奇的过人之处,他所采用的工作方式,都是以前工作经验的总结,如果一定要说特别,那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勤奋,将亲民、爱民、便民、敬民切实落到了实处,如果在加上一点,就是能跟百姓以心换心,由此赢得民心。
杨威自己常说,如果说公安工作是远航的帆,那么百姓就是我们的海。社区的工作,脱离了百姓的支持,那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们为社区百姓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今年二月的一个晚上,杨威管内李某的家人与邻居发生矛盾,李某给杨威打电话。当晚杨威并不值班,本来他可以告诉值班民警处理,但杨威还是来了,而且是冒雨打车来到李某家,了解情况之后,公正的处理了这起纠纷。李某当时没说什么,一个月后,李某给杨威打来电话告诉他,自己偶然发现了一个线索,掌握了一个外地来哈人员的盗窃销脏团伙的活动规律,并自告奋勇愿意带路抓人。当晚,在李某的帮助下,杨威警组一举打掉了一个盗窃销脏犯罪团伙,抓获并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六名。事后,李某对杨威说,帮你不为别的,就因为你把我当成朋友,能够以诚相待。
爱——在“不顾小家,为大家”时刻经受考验
杨威有一个温暖的家,但是在小家与“大家”的天平上,他总是加重“大家”的砝码。
在个人利益和工作产生矛盾时,杨威每次都毫不犹豫地以工作为重,坚决服从组织的需要。杨威的爱人史蕾也在公安机关工作,二人原订2003年举办婚事,当他们正在筹备婚礼时,市局组织的打击刑事犯罪百日会战打响了,为了不拖派出所后腿,按时完成全所的破案抓逃任务,杨威和史蕾商量后,毅然推迟了婚期。这一推就是一年,直到2004年10月,两人才举办婚礼。
结婚后的杨威又遇到了一个困难,因为他是回民,在派出所食堂就餐极为不便,所领导为照顾他,天天为他单做饭菜,非常麻烦,杨威心里也过意不去。但是中午回家吃又太远,不但耽误时间且会影响工作。思来想去,杨威作了一个决定,将结婚的新房租出去,在派出所附近另租一套房子,以方便工作和就餐。但是此举却苦了爱人史蕾,为此她每天早晨上班要倒两次车才能到达单位,令杨威安慰的是妻子对此没有怨言,全力支持他的工作。
杨威勇斗歹徒受伤后,史蕾到医院看望时流下了热泪,她说:我不是为杨威的伤情而痛心,是为我爱人的英勇精神而感动,他没有给我们这个警察之家丢脸,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杨威正以他执著的追求,无私的奉献,用爱心托起了社区百姓对平安希望。杨威同志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长霞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