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丹 |
杨丹,女,28岁,汉族,中共党员,上尉军衔,1992年12月入伍,现任哈尔滨市公安消防支队道里特勤中队指导员。作为黑龙江省消防部队唯一一名基层中队女干部,杨丹同志先后参加和组织指挥了1027次灭火战斗和抢险救援,多次成功地遏制了重大事故的发生。曾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并先后获得全省、全国岗位练兵先进个人,全省十佳消防卫士,省消防总队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公安消防部队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2005年8月,作为全国消防系统13名个人代表之一,参加了第七次全国公安保卫战线英雄模范立功集体代表大会,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军中绿花 火海凤凰
——记哈尔滨消防支队道里中队指导员杨丹
杨丹,现任黑龙江省公安消防总队哈尔滨支队特勤道里中队指导员,黑龙江省唯一一位活跃在基层战斗中队、战斗在灭火救援一线的女消防警官。杨丹参军13年,从警6年,先后参加和组织指挥了灭火战斗和抢险救援1000多次,数次成功地遏制了重大事故的发生,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杨丹以其女性少有的阳刚之气,在军营中恣意挥洒着豪迈,锤炼着人生,无数的辉煌在她身后如花般绽放。
面对杨丹,首先就会面对她取得的荣誉:参加消防工作以来,她先后荣获公安部消防局2003年“岗位练兵先进个人”、2005年“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妇联、公安部2004年“巾帼建功标兵”;2003年黑龙江省消防局“十佳消防卫士”、二等功1次,2003年评为省总队“训练标兵”,2004、2005年评为省总队“优秀共产党员”;1999、2000、2003荣立三等功3次;2005年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2005年8月,她还作为全国消防战线13名代表之一参加了第七次全国公安保卫战线英雄模范立功集体代表大会,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中央电视台一套《东方时空》栏目播出专题片《有一个姑娘》,对其事迹予以报道。其事迹先后在中央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以及《消防周刊》、《警官》、《黑龙江画报》、《北方消防》、《黑龙江晨报》、《哈尔滨日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报道。
在荣誉的光环下,杨丹显得更为辉煌,如许的殊荣,人们把杨丹目为英雄,可杨丹依旧行走在自己的路上,歌着、舞着,努力着、拼搏着,战友们亲切地称她军中绿花,而群众则称她为——火中的凤凰……
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00年9月,枫叶飘红的季节,杨丹离开哈尔滨市公安消防支队办公大楼,去特勤道里中队任副指导员。从此,我国消防史上一项新的记录随之诞生——杨丹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冲在火场一线的女消防警官。
当杨丹向领导递交了要求去基层工作的申请书,支队领导很吃惊,眼前的这个小姑娘还真是胸怀大志。当时杨丹只有23岁,是地道的小姑娘。领导对杨丹说:“一个女干部下基层工作会有很多料想不到的实际困难,特别是消防工作有自己的特殊性,带兵、训练、值夜班、上火场,你有思想准备吗?”杨丹坚定地说:“我没有那么娇气,男同志能做的我也能做,男同志能吃的苦我也能吃。我就是想证明一下女同志照样可以带兵上火场。我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杨丹的任命公布后,在支队办公大楼引起不小的震动,她一下成为众人瞩目的人物,大家都投去佩服的眼光。但也有人疑虑:一个小姑娘头戴钢盔、手持水枪,在烈焰浓烟中率领战士降伏火魔,这无疑是小丫扛大旗,能行吗?也有人对杨丹的举动感到不可理解:很多人都想方设法从基层往机关调,你却主动要求调往艰苦的第一线,这不是自讨苦吃吗?甚至有人认为她在“作秀”。杨丹是怎么想的呢?她说:“人各有志。我最忍受不了的就是在优裕的生活中迷失自己。在忙碌的工作中我会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特别是看到火魔在自己手里被降伏,看到被救群众投来的那感激不尽的目光,我会有一种巨大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我的灵魂在瞬间会得到升华。与这种极致的享受相比,那些苦和累就太微不足道了。”这就是与众不同的杨丹。杨丹选择到基层第一线,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是对人生的一种追求,是对责任心、使命感的一种承诺。
那天晚上,当杨丹把自己决心下基层的想法告诉父母时,她清楚地记得当时父母激动的神情。当了一辈子警察的父亲拉着杨丹的手说:“好姑娘,爸爸没有看错你!”好一个“将门虎子”,父母深为自己的女儿能如此志向高远而感动和自豪。母亲的心里也掠过一丝惆怅,杨丹毕竟是自己的独生女儿,今后她就要在火场里闯来闯去,毕竟是选择了苦和累,也选择了危险,作母亲的哪能不惦记呢!
杨丹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解放军战士。杨丹还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班里搞了一次“我的理想”的主题演讲活动,同学们都在畅想着未来,有的想当教师,有的想当医生,有的要当明星,有的要当老板,唯独当杨丹穿着父亲特意给她借来的一套军装,飒爽英姿地站在演讲台上的时候,老师和同学们都惊讶极了。杨丹说:“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军人,保卫我们的祖国。”一个女孩子怎么会有当兵打仗这样的理想呢?大家都以为杨丹是一时的冲动,谁也没把它当真,杨丹却是极认真的,她的这个愿望已经埋在心里很久了。更让大家想不到的是,几年之后,杨丹的美梦竟然成真,她终于穿上军装,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
杨丹15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杨丹的父母听说某部队来哈招女兵,便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杨丹。杨丹一听乐得直蹦高,凭着自己良好的身体素质,终于如愿以偿,成为沈阳军区某部队的一名女兵。15岁的女孩儿正是扎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时候,可杨丹却要远离父母到部队这个大熔炉里锤炼去了。新兵集训的三个月,让杨丹明白了什么是苦和累,也懂得了做一名军人的含义。集训结束后,杨丹被分配到某部队医院作护理员。由于工作出色,一年以后,杨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5年,杨丹考入了解放军大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三年的学业完成后,杨丹被分配到某部队通讯站,任排长。1999年9月,杨丹调到哈尔滨市公安消防支队工作。
从野战部队转到公安消防部队,从基层来到机关,工作的环境变了,工作的性质变了,可杨丹对事业的执着、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理想的追求没有改变。在机关里杨丹的工作照样干得出色,不久她就荣立个人三等功。在机关的工作毕竟不同于基层,生活节奏也明显不同。有时工作不是特别忙的时候,闲不住的杨丹还真有点不适应。消防支队大楼紧挨着动力消防中队,每当杨丹看到消防战士灭火回来,在冬天零下几十度的严寒里浑身冻成一个大冰坨,她的心里就涌起无限的崇敬之情,做一名消防卫士是多么神圣的职业。她既然来到了消防战线,何不到灭火抢险第一线去一试身手,为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去建功立业。她虽然只有23岁,却已是一个有着八年兵龄的老兵,从护理员到军校学员,再到通讯兵,从战士到排长,转换了多个岗位,磨砺了她的意志品德,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为她的人生垫了个底儿。杨丹心想,自己毕竟还年轻,需要到基层去锤炼,像鸟恋山林,她渴望那紧张、火热的生活,是战士就要冲锋陷阵。
谁说女子不如男
听说要来一位女同事,特勤道里中队内一片哗然,40多名男消防队员议论纷纷:“来个女的,她能行吗?”大家的心里不约而同都画了个问号。
中队长刘东波特意向队员“约法三章”:平时再不许赤膊;不许讲脏话;不许欺负女警官。还为她特意准备了女宿舍和供她专用的卫生间。不过,杨丹到底能不能吃得了消防队的苦,刘东波心里也在打鼓。但没多久,杨丹就令消防队员们刮目相看了——这个性格开朗、纯朴泼辣的小姑娘还真有两下子。
道里中队的辖区是哈尔滨市最繁华的地段,辖区面积9.8平方公里,人口约42万,这里重点单位多,大商场多,高层建筑多,火险隐患也多,每年发生的火灾达500起以上,抢险救灾的任务十分繁重。杨丹深感责任的重大,来中队以后,她一心扑在工作上。杨丹虚心地向老同志学习灭火知识和灭火技术,每天与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进行训练,爬梯子、挂钩梯、越障板,练单双杠,练长跑练体能,杨丹样样拿得起、放得下。杨丹没有因为自己是女同志而放松要求,也没有因为自己是干部而放不下架子。杨丹的到来也给中队带来了一股生气,大家对这位新来的女指导员都非常支持。中队长刘东波、副中队长齐广友热情地向杨丹传授消防知识和带兵经验,战士们在训练中也主动帮助这位像大姐姐一样的指导员。杨丹很快就掌握了灭火知识和技术,并且开始参加和指挥灭火战斗了。
杨丹清楚地记得她第一次参加灭火战斗时的情景。2000年国庆节那天的凌晨1点,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一面街的一家橡胶厂的车间发生火灾,烈焰熊熊,浓烟滚滚。杨丹随消防队员们一起冲进火场。杨丹拿起一支水枪向前冲,水枪的压力太大,手攥着很吃力。烈火烤得皮肤钻心地疼,浓烟熏得她直流泪,特别是那刺鼻的气味简直让人窒息,可杨丹仍不后退一步。战士们一看这个女指导员还真行,围观的群众看到消防队员中有个女的也觉得好奇。经过紧张的战斗,大火终于被扑灭了。走在冒着青烟的火场上,杨丹的心里竟生出一丝激动来。那次战斗,大家给他们的女指导员打了一个高分。
2001年1月5日早晨,道里区长鼎大酒店半地下室灶房柴油罐起火,火势迅速蔓延。接到火警后,杨丹和队员马上赶到现场,当时二楼包房困住了20多人。中队长刘东波当机立断,兵分两路,灭火救人同时进行。很快,大火被扑灭,营救被困人员也顺利进行。这时,杨丹听到进入半地下室的队员喊“接人”,她立即接住了从窗口递出的担架。一看,她吓得差点儿把担架脱了手,原来担架上是一具已烧得面目全非的尸体。“一霎时,我心里因扑灭大火产生的喜悦荡然无存。”杨丹回忆说:“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烧死的人,生命在大火面前竟是那样的脆弱,这使我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
每次参加灭火战斗时,杨丹总要仔细观察中队领导带兵指挥灭火战斗的情况,凭着她的天资聪明和虚心好学,很快就能独立带兵指挥灭火战斗了,成为独当一面的指挥员。消防队除了灭火,还担负着抢险救援的任务,这是极具危险性的工作。
2002年1月19日下午4时21分,松花江公路大桥上一辆装有液化石油气罐车翻倒,道里中队接到“119”指挥中心的出动命令后,杨丹带领4名特勤队员,出动一辆后援车和一辆水罐车,迅速赶赴现场进行抢险。在液化气罐随时都有爆炸危险的情况下,杨丹和战友勇敢顽强、舍生忘死,成功地进行了堵漏。并且出一支水枪掩护工程人员将罐体转移到了安全地带,避免一场群死群伤恶性事故的发生,为国家和人民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03年8月16日晚8时13分,道里中队接到“119”指挥中心抢险救援的出动命令,奋斗路人和地下商业街二期工程入口处发生严重塌方事故,有多名人员被困。中队出动两台消防车和13名指战员赶赴事故现场。到达现场后,按照指挥部的指示立即展开救援工作。杨丹不顾个人的危险,靠近塌方处一面安抚被困民工,一面指挥特勤队员抢救被困人员。杨丹刚刚扑救完哈尔滨市油漆厂的火灾,身体极度疲惫,但她全然忘记了自己的劳累,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饿了就啃几口面包,渴了喝几口矿泉水,嗓子都喊哑了,就这样,两天两夜杨丹一直战斗在塌方事故的最前方,同兄弟单位共抢救出被困人员两名,挖掘出尸体5具。
灭火战斗是非常辛苦的,特别是在北方的严寒中,滴水成冰的寒冷加上冰凉的水枪、衣服外冻的冰、衣服内渗透的水和出的汗,再加上连续战斗的饥渴和劳累以及烟熏火烤等等,有的时候甚至还要挂点彩、受点伤,那种种滋味真是一言难尽。杨丹作为一个女孩子正是在这男人都难以忍受的苦中寻找自己的乐趣的,这种境界也许只属于像杨丹这样的人的。连身经百战的中队长刘东波也不得不竖起了大姆指,称杨丹是“巾帼真英雄,消防花木兰”。
杨丹戏言自己得了一种职业病,那就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随时都可能有火警。特别是节假日,更是枕戈待旦,有一年除夕之夜,连续出警14次。不知道这种神经高度紧张的生活在杨丹心目中的苦到底有几分,但从这个天性快乐的女孩那神采飞扬的脸上分明看到了幸福、充实和自信。杨丹说:“在那种高度危险和紧张中获得的生命体验是许多人一辈子也得不到的。”
2001年春节,杨丹和战士们准备了一台自编自导自演的晚会。一位小战士自编的快板让杨丹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信心:“谁说女子不如男,看看咱们的女指导员……”
润物细无声
2002年10月,杨丹由副指导员升为正指导员。她的思想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她加强爱民教育,为人民做好事、办实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组织官兵到武警一支队参观学习,现场讲心得,谈体会;去烈士陵园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发扬不怕牺牲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到中央大街和索菲亚广场打扫卫生,为游人提供一个休闲度假的良好环境。杨丹定期到中队帮扶对象孙连臣家慰问。孙连臣常年患病,爱人痴呆,孩子上学,生活困难。中队派人帮助孙连臣学会修鞋技术,为他买来修鞋工具,帮他制做修鞋棚。每逢节日给他家送去大米、白面、鸡蛋等慰问品,使孙连臣感受到军民一家人的温暖和友爱。道里中队是哈尔滨市公安消防支队第一家向社会开放的消防站,杨丹与中队干部研究,增添了器材装备,购置了消防宣传图片等资料,做到了按标准建设,按要求开放。杨丹主动担当讲解员,经过认真背诵,反复演示,在每次的讲解中,她都以饱满的热情,流利的话语,专业的知识,赢得了参观者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好评。参观者在活生生的火灾案例中领悟到火灾给人们留下的惨痛教训,认识到预防火灾的重要性,学到了逃生自救的知识。
杨丹在火场上冲在最前面,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又是战士们的知心大姐。战士有病了,她利用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为战士们看病,给她们抓药,亲自为他们扎针打点滴。战士过生日,她把蛋糕送到宿舍,组织大家一起为战士过生日,让每一个战士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新来的战士想家,她就跟战士谈心,热心开导。老兵转业时,她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领老兵去游览,让老兵们记住第二故乡的美景。哪位战士有什么困难,她伸出热情的双手;战士们有什么难心事,也会敞开心扉向这位知心大姐倾诉。杨丹还兼任着中队的团支部书记,在她的精心组织下,战士们的业余生活搞得丰富多彩。杨丹开朗活泼,音乐、跳舞、运动都喜欢。篮球场上,杨丹一出手,便让男战友们瞪大了眼睛,逼抢拦断,三步上篮,直看得人眼花缭乱;联欢会上,她也会跳上一段唱上一曲。杨丹以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温情装点着战士们的生活。有一次杨丹过生日那天,回了家,战友给她打电话,说要给她一个惊喜。第二天,杨丹一推开办公室的门,就发现桌上堆满了生日礼物。“那一刻,我的眼睛一下子就湿了,原来每个人都在默默地关心着我。”杨丹说。在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其乐融融。
在杨丹的办公桌上有一组照片,那不是普通的生活照,而是在火场上指挥战斗时拍下来的。杨丹一米七十的个子,身着黄色的消防服,头戴钢盔,手握对讲机,站在二节梯上,神色不惊,英气逼人,却原来是女儿身。照片的背景是一片火海,跳跃着的火苗,把杨丹的消防服映成了金红色。我的眼前立刻幻化出了一种壮丽的奇观,杨丹仿佛变成一只火中的凤凰。啊,多么美丽的凤凰!她是英雄的凤凰,她是吉祥的凤凰,她的生命在翱翔,她的精神在翱翔,人间一股英雄气在纵横驰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