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石龙 |
王石龙,男,36岁,汉族,中共党员,大专文化,1991年参加公安工作,任九三农垦公安局山河分局办事员,现任山河分局第四警务区警长。几年来,王石龙同志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新形势下基层基础工作“五个三”工作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03年被评为农垦总局“优秀共产党员”、全省优秀人民警察、全省政法系统先进个人,2004年被评为农垦总局“北大荒百面旗先进个人”,2005年被评为农垦总局劳动模范。
让警徽在大山深处闪亮――记省优秀民警、“北大荒百面旗”、山河农场民警王石龙
九三分局山河农场先进之所以能成为先进,是因为他们在恪尽职守的同时,还对人活着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有着更深刻的理解。――题记
王石龙,今年37岁,是山河农场第四警务区警长。在人民警察的位置上,他一干就是13年。13年来,他舍小家、顾大家,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到了确保一方平安上。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也赢得了荣誉。“九三分局十佳民警”;“九三分局‘十佳公仆’”;“北大荒百面旗”;“黑龙江省优秀人民警察”,荣誉一个赛一个。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这杆秤,最公平,谁能一心为公,行得正,坐得直,秤杆,就会为谁高高翘起/
山河第四警务区所辖地是农场第八管理区,在乐山脚下,距场部37公里,地处偏远。管理区下辖四个居民点,相距最远的有20多公里。辖区内有居民493户,人口1476名,场内职工有398人,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员,有1000余人。
第八管理区地少人多,辖区内居民大都种木耳,每到秋季,几乎家家户户都存有晒干的木耳,一些不法分子总是在这个时候伺机作案。2001年8月26日,18队居民点一户姓王的职工报案,说他家的仓房被盗了,丢了四麻袋木耳。他和干警们马上赶到了现场,昨晚刚下过一阵小雨,地上的足踪清晰可辨。他和干警们顺着脚印跟了有1公里,脚印在公路边上不见了,留下的是两行车印,地上还留有一些黑黑的碎木耳。凭经验断定,这是一台北京吉普车印。他们又对辖区内的所有北京吉普进行了排查,一位姓李的司机主动报告说,早晨4点多钟,有一个以前在这打工的人,雇他的车拉了四袋子木耳送到了嫩江县,又大概叙述了一下体貌特征,线索就断了。没过几天,粮种队居民点一位职工又报案说,他家的木耳也被盗了,也是四麻袋。王石龙的心里咯噔一下,不会这么巧吧,难道是同一个人作案?但这次却没有找到丝毫线索,他开始有些着急。过了大约一周时间,粮种队职工田立新又报案说,白天他和家人下地去了,晚上回家发现抽屉被撬了,2000元现金不见了。在排查中,田立新的邻居反映说,有一个以前他雇的长工在这转悠过,体貌特征和姓李的司机反映的一模一样。看来真是一个人作案。谁知没过几天,又有一位职工报案说,也丢了四麻袋木耳。真是上“眼药”啊!一个月就连续发生了四起盗窃案,价值近2万元,这案要是不破,还有什么脸面见乡亲们呢。这期间,他白天领着那位司机到处转悠,晚上和干警们“蹲坑”守候。一个多月,他的心理好像压了一块石头,根本没心思回家, “十一”长假也没休息。更可气的是,这小子好像突然失踪了,一点动静也没有。凭经验断定,盗窃分子走顺了腿,吃一百个豆也不嫌腥,迟早会再来的。说来也巧,有一天,那个司机开车到场部送人,在市场上一下认出了犯罪嫌疑人,王石龙接到电话后马上向分局请求抓捕。犯罪嫌疑人终于落网了,在他身上搜出了螺丝刀等做案用具,原来他正准备乘车再到八区作案。在人证、物证面前,犯罪嫌疑人不得不交待了犯罪事实。
多年的民警生涯,让他养成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韧性格。2003年8月,一天清晨四点多钟,良种站居民杨震打电话报案,说他家的三匹马丢了,王石龙和民警张军立即赶到现场。大牲畜在家门口都是拴着的,不会自己跑丢,肯定是让人“牵”走了。经过现场勘察,他和杨震家人顺着模糊的蹄印向前“码踪”,从家门口一直追到山上,足足追出20多公里。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因早晨没吃饭,他饿得两腿直发软,三匹马刚刚踏过的蹄印还在向山里延伸。杨震不好意思地说,到附近村屯吃点饭吧?王石龙知道,其实杨震心里更着急。他边往前走边说道:“现在还不饿,晚了就撵不上了。”就这样又追出了好几公里,过了一个山坡,前面是公路叉路口,蹄印也没了。杨震似乎有点恢心:“没法找了,算了吧。”王石龙却劝杨震说:“咱们分两伙儿,再往前追一段看看。”这时已是下午3点多钟了,他和张军也不知又走了多远。突然王石龙的手机响了,电话里传来杨震的声音:“马找到了!那小子已经跑了。”此时的他真是要虚脱了,两条腿象灌满了铅,他瞅了同伴一眼,长长地嘘了一口气,连笑了力气也没有了。
他深知要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行的正、做得直,绝不能以为手中有权就徇私枉法。2004年9月份,职工赵某因偷盗木耳被他抓获,赵某是他的一位同学,刚来时还到他家吃过饭。审讯时,赵某却跟没事儿似的对干警说:“你们警长是我同学,我才不怕呢!”他的妻子还带着“礼物”哭着找他求情。说老实话,他当时也心动过,东西追回来了,上门道个歉,顶多罚两个儿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就算了,毕竟同学一场吗!但转念一想,如果纵容这件事,受害者会怎么想?老百姓又会怎么想?他又会怎么想,是不是更会有侍无恐?那一夜,他真的失眠了,第二天王石龙亲自把他送到了公安分局。直到现在,两口子谁见了他都绕着走,他的心理也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有一位哲人曾说过,信念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又不肯轻易放弃的一种精神动力。他始终坚信,只要一心为公,处处为老百姓着想,一定会赢得老百姓的信任,最终赢得工作上的主动权。
近几年,在处理违法犯罪案件中,王石龙从末端过别人的饭碗,谢绝的礼金有8000多元。他所管辖的第四警务区发案率也大幅度下降,1999年至2001年,第四警务区发案率一直居高不下。到2002年,仅发生1起刑事案件,3起治安案件。2003年,只有4起治安案件。到2004年,已彻底实现了“零”发案率的目标。
其实,群众的褒奖,最吝啬,也最慷慨。谁能一心为民,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就会把心掏给谁,把奖送给谁/
王石龙是个热心人。走访中,要是看到不利于治安防范或有安全隐患的情况,他总是当场指出来,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好心却不被人理解,有人背后说他爱管闲事,他也因此常常被拒之门外。
2004年冬天,他在走访一位姓常的住户时,刚一进院他就发现他家的烟筒根上用麻袋裹了一圈儿,一问,原来是烟筒根漏了一个洞,怕雪飘进天棚里,才用麻袋堵上的。这哪行?要是窜出火来,多危险呢!他委婉地让这位住户把麻袋拆掉,可人家根本听不进去,说房上有雪,没事儿,还连推带攘把他推出了门外。当时,他真觉得没面子,好心好意却让人给撵了出来。第二天一大早,他又去了,这回这位职工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拐弯,满口答应了,他信以为真,也没当回事儿。过了一个星期,当他再次从他家门前经过时,发现麻袋依然绑在烟筒上,他又钻进了他家,来来回回有五、六次。最后一次,王石龙说:“如果你真没时间,我就帮你把麻袋换了,把烟筒修好。”这位职工终于被感动了,扛着梯子把麻袋撤了下来感慨地说:“我在这儿住了30多年,还头一次见到你这么叫真儿的,真服了你了!”
帮居民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几乎是他的家便饭。辖区内有退休老干部、老工人30余人,每月领工资、报销医药费要到场部,来回往返得大半天。开始他只是帮几个行动不便、子女又不在身边的老干部、老工人领工资、报药费,现在常年让他代领工资、代报药费的已有19人。三年来代领工资、药费总额近10万元,从没有一次误事。
他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把他当恩人。在他的办公桌里有一个笔记本,那是他刚到第四警务区走访时留下的,里面详细记录了五保户、特困户、优抚户的名单。谁家几口人,都有谁,有没有病人、生活上有啥困难,他都一清二楚,而且还有他重点关照的对象。
最让他挂念的是一位十二岁的小学生张超。2003年7月22日,是个“黑色”的日子。张超的父亲在上山拉木耳椴途中出车祸,永远地离开他和他的母亲。当时他家欠下2万多元的“饥荒”,为了还债,家里能卖的都卖了,连房子也抵了出去。张超的母亲也经不住打击而一病不起,没了顶梁柱的家,在风雨中飘摇。每天夜里,邻居们时常能听见母子俩的哭声。8月份,正读三年级的小张超要开学了,因交不起学费,母亲跟小张超商量了好几回让他退学,小张超哭着喊着说什么也不肯。当王石龙拿着100元钱,出现在他们母子面前时,母亲抱着张超哭着说:“要不是为了这个孩子,我早就随他爸去了。”从此,她们家有什么大事小情,王石龙就和几位巡警主动帮忙。孩子上学的书费用他全包了,一直坚持了三年。现在,母子俩已搬到了山东老家,小张超也考上了重点中学。年年春节,小张超都给他打电话拜年,还说要不是他当初的鼓励,现在早已经辍学了。几年来,他无偿捐助的贫困户、贫困学生有10多位,捐助的资金有5000多元。
象这样,把群众当亲人、救群众于水火之中的事儿,实在太多了。2004年3月23日中午,退休老职工高树德的老伴突发脑血栓倒在家中。子女们都在外地,急懵了的高树德没找区领导,而是先找王石龙。王石龙带着二名巡警跑到老人家中,雇车将老人送往农场医院。山路颠簸得厉害,王石龙就把老人的头抱在怀里。到了农场医院,诊断说,得马上转院,当时他和二名巡警都忘了带钱,王石龙就跑到姐姐家借了3400元钱。在手术室外,大夫说要开颅手术,请家属签字,怎么办?现场谁也不是家属,为不耽误手术,王石龙接过了大夫手中的笔。抢救进行了17个小时,这17个小时,他和两位巡警轮班守候着。说实话,签完字他就后悔,万一老人有意外咋办?可万一因没人签字,病情加重,能对得起老人吗?王石龙在心里默默祈祷。手术门打开的一瞬,他懵住了,意外还是发生了,老人终因栓塞严重、脑内大面积出血离开了人世。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和二位巡警把老人拉回了家,并张罗着为老人料理后事。当老人的大女儿赶到时,拉着他的手哭着说:“养老送终本应是做儿女们的事,可我母亲却得了你的济,叫我们咋感谢你呀!”此时,王石龙悬着的心,也慢慢放了下来。
2005年2月14日半夜,王石龙乘车从场部往单位赶路,当行驶到一座桥头时,发现路边雪地中躺着一个人,王石龙马上让司机把车停到了路边。下车一看,是位七、八十岁的老大爷,怎么叫唤老大爷也没有反应,王石龙把手放到老人的鼻子前,老人只剩下一丝微弱的呼吸了,王石龙赶忙把老人背上了车,送到了管理区的卫生所。经过抢救,老人渐渐醒了过来,老人名叫辛继民,是嫩江县永久村的村民,因岁数较大,找不着回家的路,结果走丢了,连冻带饿,身体不支倒在了路边。问清地址后,第二天,王石龙开着车把老人送到了永久村,当时老人的家人已经急懵了,见到老人后喜出忘外,说啥要留王石龙吃饭,还拿出1000块钱表示感谢,王石龙却婉言谢绝了。没过几天,一面写有“救命及时雨,民警胜亲人”的锦旗送到了农场公安分局。
他绝对是优秀的民警,但绝不是优秀的儿子、丈夫和父亲,他把有限的时间几乎都用在了工作上,能给予家人的,只有遗憾和内疚
王石龙在家排行老小,妻子没有工作,还赡养着两位体弱多病的老人,女儿刚上初中。由于他在工作上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对父母、妻子、女儿难免照顾不周,家务的重担都落在了妻子身上。
2000年9月,父亲突然患脑血栓住院,妻子在医院急得不行了,三翻五次打电话催他赶快回来,当时他手头正在处理一件案子,根本离不开。等父亲住了10多天医院,临近出院时,他才利用到分局汇报情况的机会到医院看了一眼,当时父亲已经一个多月没有看见他了,双手紧紧握着他的手不放,眼里含着泪花。王石龙是家中的“老疙瘩”,父亲平时也最疼他。80多岁的老父亲双眼直直的看着他,好像怎么也看不够似的,一直没有说话。这时,他的手机又响了,他到走廊接完电话后,回到父亲床边,父亲好像知道什么似的对他说:“去吧,这儿有你姐姐呢。”王石龙闭着眼睛转身离去的一霎那,泪水夺眶而出。
“说不生他的气,那是假话。有时一、二个月见不着他的面,好容易回来一次,吃顿饭,就又走了。”采访中,王石龙的母亲向笔者诉苦着说道。“可再一想,他不回来也对,外一担误了工作怎么办呢。唉!我这个儿子,是专门给公安局生的。”老人低头抹了一把眼泪。
妻子患有心脏病,每天还要照顾女儿和七、八十岁的父母,负担很重,而王石龙一忙起来,根本就帮不上忙。今年年初,76岁的老母亲早上起床突然感到头晕,怎么也起不来炕,妻子马上打车把母亲送到了医院,经过诊断,被确诊为轻度脑血栓,在医院一住就是半个月。让妻子生气的是,王石龙竟一次面也没“露”。每次通电话,他都跟妻子说,你先顶两天,我忙完了就回去。母亲快出院,他终于露面了。原来,他当时正在侦破一起私藏猎枪案。在王石龙的家中,有一个旧轮椅,它清楚地记得王石龙的妻子推着父、母亲往返医院的次数。以前只是老父亲有病,现在,老俩口都有病,还隔三差五“换班”住院,谁有事儿,妻子都得忙前忙后。老父亲脑血栓严重,腿脚不便,妻子就花了200多块钱,从邻居家买了一个旧轮椅,老俩口谁犯病了,她就用轮椅推着老人去医院,大夫、护士跟她都已经成了熟人。
王石龙家本来住平房,因他整天不着家,拉煤、劈柴、烧炉子,这些男爷们该干的活,现在成了妻子的“专利”。妻子又要照顾老人,又要做家务,忙不过来。去年年初,妻子提出把平房卖了买楼,一来可以减轻家务的负担,二来可能把老人接到楼里住,享享清福。可是王石龙却死活不同意,他还挺有道理:“老人岁数大了,在家呆不住,还爱溜达,上下楼也不方便,再说,还得借钱。”“家里家外就我一个,那么多活儿,你干呢!”妻子也来了倔脾气。当天晚上,俩口子为这事吵了一夜,妻子哭了一夜,他也为家里的事儿愁了一夜。
2002年1月22日,是王石龙和妻子结婚10周年纪念日,这个好日子王石龙倒是想到了,可让他没想到的是,一个电话又给“冲”了。1月22日中午,妻子在家做了一桌饭菜,女儿亲手做了贺卡,王石龙还特意给妻子买了一件大衣,一家人准备好好庆贺一下。菜还没吃几口呢,八区一位老职工打来电话,说两个儿子因为开小卖部的事打起来了,怎么也拉不开,都动刀了。他放下电话,拿起外衣就要往外走,妻子欲言又止,女儿也是一言不发地看着他。王石龙只是轻声说了句:“明年我保证,咱们一家人好好庆贺庆贺。”
女儿王瑞,今年13周岁,上初二了。自他到第四警区后,就没陪孩子度过一次象样的生日,女儿也都已经习惯了。每到女儿过生日时,她总是天真地问妈妈,“这次,爸爸是不是又回不来了。”因为他经常不回家,女儿的学习成绩也因缺乏辅导而一落千丈。去年期末考试,都结束好多天了,女儿总说成绩单没发下来,妈妈到学校一问,老师说成绩单早就下来了,这下可把俩口子气坏了,回来后“逼”着女儿坦白交待。女儿磨磨蹭蹭地从书包里拿出成绩单,俩人一看,三门主科,有两科不及格,在班级排名倒数第三。王石龙狠狠地训了女儿一通,还说不行就留级。女儿却哭喊着对他说“妈妈忙,你平时又不管我,成绩不好你还训我,凭什么?”听到女儿的委屈,王石龙心里象打翻了五味瓶,他一把将女儿搂在怀里……。
作为儿子,他多想为年迈古稀的父亲母亲多尽一些孝心,让他们能安度晚年;作为丈夫,他多想帮患病的妻子多干一些家务,让她尽享夫妻间的欢乐;作为父亲,他多想帮助女儿好好补习一下功课,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但为了身上佩戴的警徽,为了他热爱的事业,为了一方百姓的安宁,他只有把这份爱心深深的埋在心底,用自己神圣职责去抚平家人心中的创伤。
今年年初,妻子终于如愿了,一家人搬进了新楼。搬家那天,王石龙特意把荣誉证书也搬进了“新家”,有一大纸箱。“得了这么多荣誉,有啥感想?”笔者顺口问道。“成绩只代表过去。我是大山的儿子,我离不开大山,我要让警微在大山深处闪亮!”王石龙语气坚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