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京会宁府遗址】
现在所保留的遗址是金世宗大定年间修复的遗迹。以南北二城墙和皇城内的建筑址保存比较好。南北二城均呈长方形状,城墙周长22里。金上京的城墙为夯土型建筑,墙表砌有青砖,但青砖已被当地居民拆毁殆尽。城墙至今仍高3-5米,个别地段高达7米,基阔在7-10米左右,残垣断壁处黑黄土相间的夯层痕迹和夯花依然清晰可辨。全城外垣平均每隔八O至-百三十米左右不等,就有一处马面突出墙表,现有马面89个,环城原有马面总数约92个。其中北城北垣有11个,南城南垣有16个,二城西垣29个,东垣(包括南城北垣突出部分)24处有28个(其中有两处每处2个,有一处为3个),二城的5个突出角亦已经不存在,这样环城原有马面总数约92个。马面在古代作战时,主要起防御作用。金上京城的马面比较集中在南城的西垣与南垣,说明当时主要足为了防御皇城的安全面设置的。另外,在金上京城外垣四壁之下,出土了大量的擂石和铁箭簇,说明金上京的守卫主要足用矢石进行防御。
金上京南北二城现有城门遗址28处,其中北城北垣1门,东垣1门,西垣1门,腰垣2门,南城南垣2门,除腰垣东侧门址处,均带有瓮城遗迹。这些瓮门多为转角形,是为了增强城门正面防御力量的重要设施。
南北二城的外垣周围和腰垣南侧均有护城壕遗迹,至今大部分地段仍深如沟壑,这里是筑城取土的同时挖掘而成的,可能是引从上京西来的小河之水入壕,以利防守,在光绪年间,壕中尚有积水。据文献记载,金上京故城内的宫殿名称很多,见于金太宗时的有乾元殿、明德宫;见于金熙宗时的有庆元宫,敷德殿、宵衣殿(寝殿)、稽古殿(书殿)、重明殿、五云楼、祥曦殿等;见于海陵王时的有勤政殿、泰和殿、武德殿、永寿宫、永宁宫;见于金世宗复修后的有庆元宫。光兴宫、光德殿、皇武殿等。此外,还载有明德殿、时令殿、龙寿殿、奎文殿。此外还有术庙、社稷、孔庙、储庆寺等。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墓址】
该址位于金上京故城腰垣以西500米处,是个材木掩映的大土台。
今址高约13米,夯上筑就,东侧可见夯层6.5到8.9厘米不等,黑黄土相间。此台呈角形。在大定年间曾复修过,其东南路旁犹存一残石柱础,边长113厘米,其上突起的圆面磨得十分光滑。外径为90厘米,内径达72厘米。
【皇帝寨遗址】
该城址位于阿城市阿什河乡双城村,当地俗称"小城子"的地方。东西城墙233米,城墙原为砖砌上芯。全城仅有一座城门,开在东城墙偏北处,筑有瓮城,城墙间隔没有马面,城外有护城河。城墙仅在四极筑有角楼。城内原有界墙,将城划分两个部分,现已被平为耕地,略见起伏。
该城是金代最早的一座城寨。
【祭天坛址】
距金上京故城正南3.5公里处,呈馒头状,周长约250米,高约14米,顶部半径近8米。是金初的祭天址。据推断,此处应是《金史》记载的皇武殿遗址,是金初的"击球射柳之所"。 【冶铁遗址】
小岭冶铁遗址位于阿城市小岭镇的五道岭。矿洞依矿脉走向开凿,斜坡坑道均有台阶,下至一定深度后,又分出叉洞,至洞底,每隔一定距离便有一上宽敞的采矿作业区,作业区清真椭圆袋状。洞北壁及东南角均凿有明显的阶梯,以供通行。洞内有大量的废弃的铁矿石,主要是镜铁矿石。 【摩崖石刻】
亚沟摩崖石刻位于阿城市亚沟镇五公里的石人山南麓崖壁上,西距金上京故城14公里,是驰名中外的金代女真人形象的玲贵艺术遗存。
现有两幅摩崖石刻图像为一男一女,如夫妻并坐。左幅男像武士装束通高185厘米,宽105厘米,头戴盔,上有塔刹状顶,两侧有卷翼。头部高33厘米,脸宽22厘米,面部丰腴端庄,表情威严坚毅。膀阔腰圆,身材魁梧,穿圆领窄被袍,袍角左缭,掖于腰间。肩着披风。腿左盘右伸,足穿高腰靴,靴长17厘米,高32厘米。左手抚于靴上,右手握剑,剑59厘米。男像线条清晰流畅,显得威武雄壮。还有双手合于胸前,盘膝端坐的贵妇人形象。由于久经风雨剥蚀,线条有些残缺模糊,但画面仍然清晰可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