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
大批城市的发展,是上京地区的一个重要成果。以上京为中心,在今黑龙江地区已发现有金代古城近200处,在今吉林地区已发现200余处,加上辽宁、内蒙及今俄罗斯、朝鲜境内的金代古城,其数量是极为可观的。城市的建立和发展,一方面是军事上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经济发展的标志。在这里不仅是女真人口集中的地方,也是汉人工匠和契丹人、渤海人相对集中的地方,因而也是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地方。据记载:"当时金上京内店铺林立,市井繁荣,与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店铺,座落在主要的街道两旁,商品交易、贩运非常活跃,酒楼店铺生意兴隆,一片歌舞升平景象。
上京出土的金饰品、银饰品、银锭等,上面均刻有"上京"等字样,说明当时上京经济的繁荣。
"承安宝货",它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第一次以白银做币材正式铸成的法定货币。金朝末年,其钱法与钞法屡变,物价腾贵,失信于民,官民仅以白银交易,并为了贸易方面遂将银铤截凿而用,金政府为这种现象所迫,只好将银铤改铸成白银币--承安宝货,这填补了我国货币史上的空白。
【手工作坊】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生产与生活的需要,金源地区的手工作坊和手工业产品也越来越多。其生产制造已形成体系化和专门化。
冶铁业,金、银、铜制造业,制盐业和酿酒业,制陶业等行业逐步兴起。冶铁业是金源地区最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在金上京地区特别发达。近年,在今阿城市以东的小岭附近的山区发现了金代铁矿井十余处,炼铁遗址50余处。经专家考证,当时是以木炭为原料来还原铁矿石的,这里的铁矿石含量均在50%以上,属铸铁脱碳钢工艺,容易掌握。金源地区冶铁技术的进步,提高了手工业部门本身的生产力。
金、银、铜制造业在金上京地区均有发现,其制成品更具有民族特点,金上京地区因产金而著称于世。铜器制造业是金源地区仅次于冶铁业的手工业。金代的制铜业是以制作青铜器物为主,铜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金属货币铸造,可解决市场货币流通的需求。作为日常生活用具的铜器,数量和品种也日益增加。制盐业和酿酒业也特别发达。盐不仅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且也是金代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酒在金代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女真人嗜酒,每逢节庆,必以酒助兴,开怀畅饮,醉倒方休。金代酿酒技术已有新的发展,从传统的温水法到蒸馏法是我国古代酿酒史上的一大贡献。
制陶业,金上京地区的陶器主要是应用于建筑业。建筑业的兴起,使金上京制陶业空前繁荣。另外,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中也有陶制的艺术品以及佛像等。
铜甑,是蒸馏酒器具。该蒸馏器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体为冷却器,下体为甑锅,蒸气是经冷却而汇集,从旁孔道输到外边。它是青铜器,含铜67.34%,铅14.32%,锡7.91%,其它11.43%,但没有锌。酿酒业在金代特别发达,酒在金代社会生活中有重要地位,女真人嗜酒,每逢节庆、祭祀、聘娶、征战、围猎、宴饮宾客,必以酒助兴。金代酿酒技术从传统的温水法到蒸馏法是我国酿酒史的一次大飞跃。
【商业交通】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商业活跃,交通发达,促进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金上京曾出现了典当业,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上京城内存在的典当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另外,从上京城遗址内及其附近出土的银锭上,刻有"行人王林"等文字,当是行会的头目,这些人都是金上京某一行业组织的成员。由此可见,上京城内也有如临安商贾的"团"、"行"这类的组织,这也是上京城商业繁荣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榷货务"--金朝设置的掌管专卖的机构,榷场是国家之间的边境贸易场所,也标志了金代经济发展的繁荣程度。大金国是全世界较早制造银币和使用纸币的国家,又是在中国广泛开展典当与商品专卖的国家,这些都同金上京繁荣的商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时,交通也是很发达的。女真人的交通工具,陆路用牛马负载:"以牛负物,或鞍而乘之。"水路早期"济江不用舟楫,浮马而渡",虽有梭舟,但只用于捕鱼,后来才向汉人学了制造渡江之船。水运主要是松花江、阿什河、运粮河,金代上京运粮河起自哈尔滨西郊北通松花江、阿什河、通河城西部。河道宽50-100米,深15-20米,当地群众称之为"金兀术运粮河"。
交钞模(印纸币的模具),金代的纸币称为"交钞",金朝是世界上正式发行纸币最早的国家之一。其货币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后来的元明清三朝均沿用之。交钞使用时间始于海陵贞元二年(1154年)。
铜权和铁权也是秤锭,这些金代的商业衡器:手提杆秤、铜权、铁权、戥子等,可见当时的商业既正规又很发达。
【货币流通】
在金代的四十余年中,没有铸造货币,而是使用"辽宋旧钱"。但是,随着商业活动的发展,铜钱日益短缺,满足不了商业流通的需要。在海陵王时,正式印造了称为"交钞"的纸币。大钞分为一贯至十贯五种。小钞分为一百文至七百文五种。交钞限用十年,倒换新钞,海陵王又铸铜钱"正隆元宝"与交钞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