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文字】
在金朝建立以前,女真人是没有文字的,天辅三年(一一-九年)完颜希尹和叶鲁创制厂女真字,称作女真大字,在这之后,天眷元年(一一三八年)金熙宗又创造了女真字,称作女真小字。以上两种女真字都是仿汉字和契丹字创制。造出、颁行后的女真大小字,成为金朝官方文字,与契丹字和汉字在金朝境内通用。金朝用女真字撰写国书、谕令和文告,并设学校教女真字。
【教育】
金政权建立之后,为巩固政治统治,推动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对教育也非常重视。在唐、宋教育的经验指导下,在北宋教育基础上,这不仅为当时的汉族地主子弟提供了读书进宦的途径,也为金在北方的统治培养了一些人才。
金上京一直是女真教育和考试中心。太宗时,曾命广宁户耶律固翻译经书,以提供教材。叶鲁等精通女真文教师的出现,为女真学校的创立提供了条件。
海陵天德三年,设养士之所国子监,这是金朝第一所国立高等学府,后成为教育管理机构,管理国子学和太学。
【宗教】
女真族人和世界其它民族相同,经历了其原始宗教的信仰阶段,这就是女真人初期再现出来的对自然力和自然物的崇拜,是为多神教的表达形式萨满教。
[萨满教]
"萨满",原是通古斯语,其意是"固兴奋激动而手舞足蹈"。萨满亦称"珊蛮",行巫法时,舞姿颠狂,属于"巫师"、"巫婆"一类的人物。据说,萨满是沟通人神之间关系的使者,他们主持宗教仪式,代神发言,传达神的吉意。
活动于东北一带的古代少数民族多信天道,主张万物有灵,此为萨满教产生的由来。
金政权建立以后,萨满教并没有消失,仍然继续在上京一带流传。由女真风俗而流传下来拜天之礼俗,发展为帝王之礼,更趋完备。
女真人信仰萨满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女真人相信萨满能道神语,预知未来。
2.按萨满教的说法,萨满能使灵魂脱离肉体而升天入地,说萨满能与鬼神直接交谈,而当神灵附于萨满身上时,萨满就被人当作神来崇拜,意思是萨满等于神灵。
3.女真相信萨满能为人驱邪治病。
4.女真人利用萨满直接为氏族复仇和掠财服务,他们深信萨满能够诅咒而置人于死地,给人带来灾难。
5.萨满能为人祈福。
此外萨满从事宗教活动有其特殊服饰:神帽、神衣、神鞋、腰铃。法具有神鼓、神刀、神杆、档土等。在灭辽和北宋之后,民族融合促进了文化融合,女真人吸纳了道教、佛教和儒教;最终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格局。
[佛教]
金政权建立之后,女真人在流人和契丹人的影响之下,很快地接受了佛教思想,信之甚笃,奉之虔诚,佛教遂发展起来。
金代女真佛教兴盛之时,应在统一女真诸部进入关内之后,始于金太宗统治之时。在金太宗时,上京已有佛寺的建筑和僧人的活动,但统治者并不注重佛教。后来方得发展。
在金太宗天会元年(一一二三年)十月,就已经有了金上京最早的寺庙庆元寺,在不久之后,金太宗即皈依佛门。到了金熙宗时,佛教逐渐受到女真统治者的重视,金上京城内外广修佛寺,讲经活动日益增多,女真上层贵族以及平民百姓,都信仰佛教,"虽贵戚望族,多舍男女为僧尼"。金之佛教与汉人同,男方出家谓僧,女子则谓尼。僧尼的等级森严,从称号、服饰、人从上都有区别,且权力很大。在京僧,曰国师,帅府曰僧录、僧正,郡曰都纲,县曰维那。披剃威仪与南宋一样。在京之国师,威仪如五者,穿红袈裟,升堂问话和讲经,与南朝等;僧录、僧正必择其道行高者,限三年为一任,任满则另选高人;在郡县官府的僧人,则给他们配备从人,和尚或尼姑有犯戒、犯罪等,由他们处理,也是三年一换。熙宗时期,佛教的势力继续发展。皇室与寺院的关系依然十分密切。海陵王的嫡母徒单皇太后,积极支持佛教活动。
同原始的萨满教相比,佛教教义有严密的逻辑性,容易麻醉人的思想。这是佛教在上京迅速兴起,受到金朝统治者重视的重要原因。
[道教]
金的道教也很发达,其活动和信徒与佛教基本相等。许多北方的地主及其知识分子因其失意,遁迹玄门,由之谋求出身,终于演成道教于北方的繁盛,创立了许多新的道教宗派。金统治者迷信,对道教也如佛教的管理,道观遂于各地陆续兴修。在金上京地区兴起的教派主要有太一教、大道教。
太一教是金初在北方兴起新道派之一,创立于金熙宗天眷元年(一一三八~一一四O年),创造人为萧抱珍。萧抱珍集太一教理论于《元极秘纂》。主张通过修练,将人体内之万物归还于天地之中,循太极规律生化元气,由元气生元光,而达于皇极,经过"气光"的极化,返还于无极,通化元音,进而克元极化,复归三极,臻于无生境界。
真大道是金朝初年北方出现的三大新道派之一,真大道的创始人是刘德仁了创教于金熙宗皇统年间(一一四一~一一四九年)。其教者以"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虚习实腹,守气养神"为主,主张"苦节危行"。在金上京,佛教传人即为统治阶级作为统治手段而用。道教则起于民间,早期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倡平等思想,能以行医治病救人,深得民众的拥护,后为统治者所利用,而成为统治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