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以来,全球因地震而死亡的人数为110万人,其中我国就占55万人之多,为全球的一半。因此,粗略地说,我国的国土面积占全球的1/14,人口占1/4,地震占1/3,地震灾害占1/2。、近年来,东北深震区强深震开始活跃,中强地震接连发生,东北地震区地震活动明显增强,震情形势日趋严峻。1900年以来我省先后发生12次5级以上地震。其中1941年绥化地震,死亡132人,伤302人,房屋82%受损,50%倒塌,经济损失严重。1986年德都发生4次中强地震,造成68,433间房屋破坏,使铁路大桥桥墩、电厂输煤栈道损坏,曾一度造成学校停学、工厂停工,经济损失达1.3亿元。我省的东宁、穆棱一带处于我国大陆唯一的深源地震区。20世纪以来,共记录到6级以上深震11次,最大7.25级,震源深度在430到570公里之间。在国家最新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上,我省13个市(地)中,有11个被列为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全省68个县(市)中,被列为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区的有41个,被列为七度区的有5个(绥化、望奎、萝北、五常、泰来)。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特别是做好各类重要建筑的抗震设防工作,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随着现代文明程度提高,地震灾害正以加速之势发展进入80年代末期以来,一系列大地震袭击了世界各地的城市和乡村,使许多国家遭受到了巨大的地震灾害。如1988年12月7日前苏联的亚美尼亚大地震,使2.5万人丧生;1989年10月17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距旧金山100km的洛马普列塔地震伤亡4000人,经济损失超过60亿美元;而1990年6月21日的伊朗鲁德巴尔地震则造成了4万人死亡;1993年9月30日印度拉土尔地震又造成了2万人死亡。1994年1月17日的美国洛杉矶地震和1995年1月17日的日本阪神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达200亿美元和1000亿美元,后者还造成了6000多人的死亡。将上述80年代末以来最近10年的地震灾害情况与本世纪前80年的地震灾害情况作统计对比,则可看到,从经济损失指数上看,现今地震灾害的单位时间损失率为前80年平均损失率的数10倍,从人口的死亡指数看,现今的灾害超过了前80年的平均水平。
上述情况表明,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快速增长并向城市集中,以及城市都市化程度的提高,地震灾害正以加速的形势发展。
地震灾害随着人类现代文明程度提高而增长的发展趋势,也可以从更长的历史过程中得以引证。
前面所述历史上因大地震曾毁灭的城市达27个之多。这些被地震毁灭的城市,按时间过程分布,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后19世纪,共占13次(毁灭13座城市);20世纪的前80年占14次(毁灭14座城市)。在20世纪前80年的头50年为5次,后30年为9次。因此,历史的长河更清晰地展示出地震灾害正在加速增长的现实。二、防震减灾:预防为主,综合防御
地震预报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科学技术的原因,要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不能单靠地震预报这一个环节。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国内外经验教训,我国的防震减灾道路可以概括为“预防为主,综合防御”。“预防为主,综合防御”的防震减灾方针主要包括4个环节。即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地震救灾与重建。
震灾预防主要是指通过工程建设的地震安全设防,以达到在遭受未来地震灾害时避免工程建筑的破坏和倒塌,从而减轻地震灾害的工程抗震设防措施。1990年国家地震局和建设部正式颁布了新一代地震烈度区划图,作为当前一个时期国土利用、城市规划和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抗震设防的依据。一些重大工程和易于引发次生灾害的工程,还必需按照有关的法规和规范通过工程地震工作选择相对安全的建设场地和确定合理的设防标准。
此外,震灾预防还包括某些非工程措施,如加大防震减灾工作宣传力度。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是综合防御的重要内容。通过各种宣传、教育以及适时的防震减灾演习等来提高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对于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众防震减灾的自觉性和心理承受能力,鼓舞公众树立克服困难、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及技能,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城市抗震安全的关键在于做好灾前防御
每当我们对国内外大地震灾害事件进行现场考查、对灾害现象进行分析对比研究和总结地震灾害的经验教训时,都给我们以启迪,我们都会在地震事件中探讨一些值得重视、吸取的有价值的东西。从土耳其、中国台湾地区和近期国内外几次大震,更可总结出许多好的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和深刻教训。其中,使我们清楚认识到凡建筑在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凡建筑在断裂带上或附近的建筑物、凡建在岸边、江湖河岸边的建筑物,并且未经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施工或未进行地震安全评价而实际施工的工程建筑物、已建建筑物未进行抗震加固的建筑物等等,在突遭大大地震袭击时,均造成倒塌和或遭到严重破坏。还有,凡对地震知识、防震知识、避震知识和防震减灾意识缺乏的人,在地震发生时常出现凉惶失措,或跳楼或乱跑,或易受地震谣传影响而盲目行动,在不该受害的误传事件中出现以外伤害,在地震灾害中本该可以避害趋利的反遭其害的事例也不在少数。还有,凡地震前未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和未成立地震应急机构的,在地震发生后均表现束手无策、忙乱无章、救助不力或不及时,致使灾害扩大。与此相反,凡严格按照法律要求,按抗震设防要求建设的工程建筑和进行抗震加固的已建构筑物以及具有防震减灾意识、防震知识与制定预案并按预案实施减灾活动的,在灾害发生时,均收到了明显的减灾效果,或建筑物不倒塌、不破坏,或在地震中避震得当而求生,或在震后由于实施预案、应急反应快速而大大减少死伤及财产损失。以上这些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早已经被得到验证。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地震,死亡24.24万人,重伤16.48万人,造成截瘫痪者3817人,失去父母的孤儿4204人,轻伤仍需治疗者达36万之多。唐山地区总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48亿元。唐山地震造成如此巨灾,城市建设本身不抗震是主要原因。其一,不设防的城市经不起强烈地震的袭击。地震前,唐山市的绝大多数建筑物没有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由于历史的原因,震前唐山市个人建筑的住宅、厂矿企业修建的厂房、工业设施和其他构筑物,很少考虑抗震设防问题。其二。城市建设布局和建筑用地选择不合理。地震前,唐山市区的道路过于狭窄、弯曲。丁字路口多,交通不畅,易于堵塞。城市建筑物之间空地少,不便于地震发生时的人员疏散,给震后救灾也带来极大的困难。其三,住宅的建筑结构不合理。地震前,唐山的建筑决大多数是多层砖混结构的楼房,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短向板搭在砖砌承重横墙上,经不起地震的晃动。其四,城市生命线工程脆弱。医院、供水、供电、通讯、消防、公安等城市生命线工程,没有在抗震设防方面采取措施,地震中丧失功能,其本身既是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震后短期内的急救工作开来极大不便。
1960年新丰江水库4.3级地震,水库大坝发生轻微破坏;事后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按照7度加固设防。1961年当地又发生6.1级地震,烈度达到7度强,水库大坝安然无恙。
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7.2级地震,导致1万多人死亡;之后,邢台地区提出:建筑物“基础牢、房屋矮、房顶轻、施工好、连接紧”的要求。1981年邢台又发生5.8级地震,建筑物基本没有破坏。
1990年山西大同——阳高发生6.1级地震,大片房屋倒塌;在世界银行支持下震区按7度设防;1996年原地发生5.8级地震,没有造成破坏。
1939年智利康塞普希翁发生7.8级地震,摧毁了城市,4万余人死亡;重建时建筑物采取了抗震措施。1960年,康塞普希翁再次发生8.9级地震,由于抗震措施发挥作用,只造成了500余人死亡,建筑物基本没有破坏。
2001年3月1日,美国西雅图发生7.0级地震,但由于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后,西雅图在城市地震区划、建筑抗震设防等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2000年还发行了近2亿美圆的债券,加固了学校和桥梁等,地震只造成1人死亡,还是因为受地震刺激,心脏病发作而死的。
智利瓦而帕莱索市的建筑物是按照规定要求设防的。1985年发生7.8级地震,100万人口的城市(与当时唐山人口相同)死亡150人。
综合来看,城市的防震减灾必须走综合防御的道路。在完善防震减灾法制的基础上,努力做好以下具体工作。
1、在地震区划和安全性评估的基础上,城市的规划、布局必须考虑地震灾害的因素,重要构筑物必须避开危险地段。
2、建筑物应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防,确保具备相应的抗震能力。
3、建立必要的地震监测、预报和震害评估系统,做好地震预报、震灾速报和预报的探索。开展震害预测的工作。
4、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救助体系,具备迅速、妥善处理地震等紧急事件的能力。
5、整治可能因为地震引发灾害的环境,开辟必要的地震应急避险场所。
(二)、农村的抗震设防关键在于做好群测群防工作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
1.加强群测群防工作,把群测群防作为市县两级地震机构的重要工作内容。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在地震多发区的乡(镇)设置防震减灾助理员。建立稳定的群测群防经费渠道,稳定群测群防队伍。建立地震宏观观测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地下水、气体、动植物、气象气候等地震宏观异常观测,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报告和普及地震知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逐步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2003年我国新疆巴楚发生地震,震中地区龙口的民房是1996年伽师地震后重建的,采用了木质框架结构,造价并不高,但巴楚地震时尽管晃动剧烈,房屋却没有倒塌,没有人员伤亡,发挥了很好的防震减灾作用。全国有80%的5级以上地震发生在农村地区。 “7.25”林甸地震震灾评估报告再一次表明,我省大部分农村民居基本不设防。因此,必须对我省农村民居分类、分区域进行抽样鉴定,出台我省民居工程抗震设防标准及整体规划,实现我省由重点防御向全面防御的转变。
三、我省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近年来,黑龙江省抗震设防管理工作逐步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黑龙江省相继出台了《黑龙江省防震减灾条例》、《黑龙江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黑龙江省重点监视防御区管理办法》等法规和规章,使防震减灾工作纳入了法制轨道;全省有近80%的地市出台了抗震设防管理方面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有10个市(地)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已经进入政府审批大厅,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佳木斯市等11个市人民政府都已经将城市建设项目抗震设防纳入联合审批程序;有近70%应做安评的项目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部分市按有关规定对新建工程的安评率基本达到100%。
“雄关漫道征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也许,谁也无法预言地震预报这个全球科技难关何时才能攻克。但我们不要忘记,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国际减灾十年活动论坛中提出:“灾前防御比灾后的救援更人道,也更经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上,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我们的责任还很大,我们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我们必须在一手抓地震监测预报的同时,一手抓好城市和农村的抗震设防工作,并为之奋斗,奋斗,永不停息地奋斗下去,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我们所憧憬人类美好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