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知识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05年09月15日 10:58:44

  一、 地震监测预报方面

  (一)地震概况及2010年前地震活动趋势

  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包围之中,地震多发而且灾害严重。20世纪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7级以上浅源地震(深度小于70公里)约占全球的35%, 全球4次8.5级以上特大地震,有2次发生在我国。我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约占全球的53%。据对建国以来各种灾害的统计,因地震死亡人数占我国各类灾害死亡总人数的54%,居群灾之首。

  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至今的55年间我国大陆地区因地震死亡27.3万人,伤约76.3万人,房屋倒塌690多万间,经济损失数百亿元。在这期间,我省在1963年6月21日发生了萝北5.8级地震,1967年8月15日发生了密山兴凯湖5.2级地震,1986年2月至8月发生了德都中强震群(5.1级、5.5级、5.4级)和2005年7月25日大庆市林甸县发生5.1级地震。

  根据我国历史地震资料分析,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呈活动和平静交替轮回的特征。20世纪以来,我国大陆地区已经历了五个地震活跃期,每个活跃期中都发生过十几次7级以上大震。

  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地震活动进入了第五个活跃期。期间已发生10余次7级以上强震,和1次8.1级左右巨大地震。

  1999年以来,东北地区进入第五个地震活跃期。在这期间发生了辽宁岫岩两次5.6级地震,内蒙巴林左旗5.9和内蒙古东乌珠沁旗5.9级地震和黑龙江林甸5.1级地震。专家预测在东北地区入第五个地震活跃期的后半期,东北地区还有发生2-3次破坏性地震的可能。随着当代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城市化建设的加快,重要设施和生命线工程的增多,地震造成的灾害可能将大幅度增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采取防御措施,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二)目前地震预报的水平

  我国的地震预报水平,已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在第四个地震活跃期内,曾成功地对海城等几次大震做出了短临预报。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审,作为第一次对地震作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国家,被载入史册。但是,从世界范围来说,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从科学上掌握地震孕育发生的规律。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和状况,大体可以这样概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对大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成功概率还相对较低。

  从80年代初开始的地震预报的攻关研究,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时空强分布的不均匀特征及活动规律、地震孕育过程及相应前兆表现的认识都在不断深化,预报经验不断积累、不断丰富。因此,可以说对未来地震形势估计的结果,是经过多层次科技人员反复研究,并为地震活动证明是有科学依据的。

  但是,任何一种预测科学都不能百分之百的准确,加上一些地区监测能力不足。所以,在某些重点监视防御区虽然存在着发生破坏性地震背景,但是也可能没有在预测的时间内发生地震,或者发生了地震而未能做出短临预报。同时,非重点区也不是绝对没有发生地震的可能。因此,除了重点监视区及其边缘地区必须充分认清震情形势,加强综合防御工作外,非重点监视防御地区也应重视防震减灾工作。

  (三)有关地震预报的规定和地震预报的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地震预报管理条例》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在特殊情况下,也就是在已经发布地震短期预报的地区,如果发现明显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发布48小时之内临震预报,并同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和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门报告。

  地震预报按时间进程划分为长、中、短、临预报。长期预报(几年至几十年)给出国土地震危险区划,为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规划服务;中期预报(几个月至几年)确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是实施地震预防的基础;短期(几天至几个月)和临震(几天内)预报,在于直接减轻地震灾害,特别是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具有重要作用。

  (四)地震宏观异常与地震预报

  地震宏观异常的观测和研究是我国地震预报研究特色之一,曾经在海城、松潘、岫岩等地震的成功短临预报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地震工作者、群测群防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发现大的地震发生过程中,每次大震前都有一些前异常现象,特别是有丰富的宏观前兆现象。例如井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陡涨、陡落;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动物习性异常反应;地声、地光、火球;植物的反常开花结果等。

  人们对震前动物异常现象,在很早以前就有所认识。据资料和近40年来我国所发生的强震震例统计,震前有异常反应的动物已有100多种。一般说来,动物在地震前大多为惊恐反应,象遇到敌害,极度紧张,少数表现为抑制型,表现为萎靡不振。我国历次震例表明,动物异常超前时间多数在24小时左右,震前1 1小时动物异常的频率会有所增高,震前2~3小时达到高潮。

  有些大震前还有地声、地光现象,地声、地光现象比较复杂,很难做出确切描述。一般而言,与人看惯的光象、听惯的声音不一样,让人感到怪异甚至恐惧。地光的特点: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于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它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球状光、片形光、火样光、柱状光等,颜色多样,呈红、白、紫、橙等色。地声的特点:多数出现在震前或震时,但也有出现在震前几小时甚至几天的,声音类似于机器轰呜声、雷声、炮声、狂风呼啸声、撕布声、石头相互摩擦声等。另外还可能有天气骤冷或骤热.出现大风、大雨、大雪等急变化。

  1986年2月9日至8月16日我省德都发生的中强震群和2005年7月25日大庆市林甸县发生的5.1级地震,震前都出现过狗狂叫、叼狗崽搬家;鸡晚上不进架、惊叫、乱飞;老鼠不怕人、惊恐乱窜等动物习性异常的现象。因此,发现这些宏观异常现象的群测群防人员要及时上报,对实现地震的短临预报至关重要。

  (五)地震谣传及其识别

  地震谣传的影响

  有时在社会上发生地震谣传(或者叫虚假地震事件),给人们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程度的恐震感,同时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有的甚至比一次破坏性地震的损失还要严重。2005年7月25日大庆市林甸县发生5.1级地震后,7月29日,在安达市、肇原市、肇东市等地区出现了社会地震谣传,主要是一些群众不了解地震知识,听信了谣传,冒着大雨露宿街头,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在省、市各级人民政府地震机构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发布无震预报之后,才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秩序。因此,我们要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让广大群众掌握地震知识,提高识别地震谣言的能力。

  地震谣传是怎么引起的呢?

  地震谣言是一种既无确切来源,又无事实根据:凭主观想象猜测的地震消息。产生地震谣言的原因比较复杂和多样,有直接诱发因,也有社会文化和心理背景。具体原因有:

  1.是把一些自然现象如由于秋季气候返暖果树开花,及春季大地复苏解冻而引起的翻沙、冒水等现象误认为是地震前兆异常。

  2.是对地震部门正常的业务活动,如野外观测、地震考察、某种前兆异常的落实、地震会商、抗震会议、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活动等引起的猜疑。

  3.是来自海外蛊惑人心的宣传,或愚昧无知而轻易上当受骗等等。

  地震谣言的特征

  1.在谣言开始形成的时候,说法上很不统一,有人说东,有人说西,并且内容也简单。但是经过人们传来传去,就会逐渐形成一条比较统一的谣言,而且相当逼真。另外,在谣言传播过程中,有人又根据个人的兴趣,对谣传加以补充和再加工,就又形成了一条新的地震谣传流向四面八方。

  2.谣传中对于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都非常具体。在时间上能“准确”到几点几分,在地点上能“精确”到某个村庄。而在震级上又加以夸大,有的传说地震的震级大到自从有记录以来都没有发生过。

  3.地震谣传的另一个特征是打着外国人的招牌骗人。传谣的人在叙述内容以前,往往先声明:“是美国人测出来的”、“是日本人测出来的”、“是××之音说的”等等,反正人们也不会跑到外国去核对。

  地震谣言的识别

  1.只要不是政府正式发布的地震预报,就都不要相信。国务院规定,只有省一级人民政府才有权向社会公开发布地震的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其它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对外发布地震预报。

  2.凡不是通过正式渠道的消息,说“×××单位都已通知了要地震,都不可信。如要发布地震预报,政府将采用一切措施迅速通知到震区的全体民众。

  3.凡是将发震时间“预报”到一天以内,堪至“精确”到几点几分者,肯定都是谣言。因为目前全世界的地震预报水平都无法达到这样的精度。

  4.凡是将地震地点“预报”得十分具体(具体到×××乡或×××街道辖区)者,肯定都是谣言。因为目前全世界的地震预报水平都无法达到这样的精度。

  5.凡是贴有“洋标签‘’(说国外×××争家已预报)地震传言肯定都是谣言。因为国际间有约定.不许向其他国家发布地震预报。因此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也不允许进行地震的“跨国预报”,也从来没有外国专家预报过中国的地震。

  6.凡是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和离奇古怪的地震传言都是谣言。

  地震谣传危害甚大。当听到地震传闻时,要及时向当地政府和地震部门反映,并协助地震部门平息谣传,避免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地震灾害防御方面

  地震灾害防御是地震发生前应做的防御性工作。震害防御主要有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工程性防御措施是减轻地震灾害最主要的途径。工程性防御措施是用工程的抗震设防和抗震加固来完成防御建筑物、构筑物遭受地震破坏,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

  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直接原因是地表的破坏和建筑物、构筑物的破坏与倒塌。据对世界上130余次伤亡较大地震灾害进行的分类统计表明,其中95%以上的伤亡是由于建筑物、构筑物破坏、倒塌造成的。因此,对各种建筑物、构筑物依法进行相应的抗震设防,使其在破坏性地震中不损坏、不倒塌,是避免人员伤亡的关键。

  例如:辽阳化肥厂有一座高67m,重600t的选粒塔,由于设计是按地震基本烈度7度设防,考虑到地震时可能产生砂土液化,因而扩大了桩基直径和深度,还打了一定数量的斜桩,1975年海城7.3级地震时,该厂厂区普遍喷砂冒水,塔的四周有多处喷砂口,附近建筑物均遭破坏,而该塔却保持完好。

  1981年河北省邢台6级地震,没有一间房屋倒塌,主要原因是该地汲取了1966年地震中倒塌房屋119万多间的惨痛教训,在地震重建家园和村镇规划中,采取了抗震措施,因此,15年后再次遭受地震,损失大为减少。

  1974年江苏溧阳5.6级地震,全县倒塌和震毁7.9万多间房屋。震后不少房屋重建或按原样修复,没有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5年后,1979年在原地又发生了一次6级地震,使34万多间房屋倒塌和震毁,特别是上次地震破坏的房屋,这次又遭严重破坏。

  在1995年日本板神7.2级地震中,城市的总体面貌并未改观,高层建筑绝大多数基本完好,大多数建筑物仍然正常使用,特别是按1981年新规范设计的房屋和设施大多数经受了考验。倒塌的房屋中,90%左右是50—60年或70年代建造的,未采取抗震设防或标准不够,也未进行抗震加固的。类似的例子很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作了明确规定:

  1.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进行抗震设防,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核电站和核设施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经过国家和省级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2. 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抗震设计进行施工。

  3. 已建成的重大建设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有重大文物价值和纪念意义以及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建筑物、构筑物,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三、紧急避震与自救互救方面

  (一) 大震的预警现象

  事实表明,大地震的发生虽然十分突然,但在大地强烈震动之前,仍能出现一些人们能够感觉到的有关现象。这些在大震前短暂时间内出现、能够预示强烈地震即将到来的临震宏观现象,叫大震预警现象或地震前兆。了解大震预警现象对紧急避震、自救互救、安全脱险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效果。

  地光的出现时间一般很短,往往一闪而过。地光虽然时间很短,瞬时即逝,但当观察到这种地震前兆后,应当争分夺秒,立即采取防避措施。

  地声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分钟、几小时、几天或几十天内,以临震前几分钟内出现者居多。一般说地声越大,声音越沉闷,地震也越大;反之,地震就越小。当听到地声时,大地震可能很快就要发生了,所以要立即采取防御措施。

  地面的初期振动在强烈地震的震中区附近,最初的颠动,是由首先到达的纵波引起的;数秒钟以后,横波就以忽上忽下、左右摇摆的运动方式到达,造成更强烈的地面垂直和水平振动,因而人们就感到像站在风浪中的船甲板上一样剧烈颠簸。这就是人们感到“先颠后晃”的原因。

  (二)大震的预警时间

  从地震发生到房屋破坏,时间虽然短暂,只有十几秒钟,但仍可以大致划分出三个不同的阶段:

  地面微动(先颠),一般伴有声、光等现象,即预警现象出现;

  地大动(后晃);

  房屋倒塌。

  (三)震时个人避险方法

  地声、地光、地面的初期振动是地震向人们发出的最后警报,尤其是在地下初动到房屋开始倒塌间的十几秒钟内,抓住时机、冷静判断、迅速避震,是人们在大震中求生的关键所在。

  1、明白室内避震空间

  由于预警时间很短,因此室内避震更具现实性。大量调查资料表明,房屋倒塌后形成的室内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

  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室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是:附近没有支撑物的床上;吊顶、吊灯下;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

  2、判断地震的远近与强弱

  地震有大有小,有远有近;不同地震造成的破坏有很大差别,采取的避震方式也不相同。前面讲过,地震时人们会感受到先颠后晃。随着震中距离的加大,颠与晃的时间差会逐渐加长,颠与晃的强度会逐渐减弱;在一定范围以外,人们就感觉不到颠动,而只能感到晃动,说明这个地震离你比较远;颠动和晃动都不太强时,说明这个地震不很大或距离远;在这两种情况下,大可不必惊惶失措,只需在坚实家具底下暂避即可。此时如果跑出,反倒有可能被一些飞来的瓦片等砸伤。

  3、紧急抉择避震

  大地震发生时,情况十分复杂。要把各种情况下如何避震都讲全、讲准,几乎是不可能的。这里,只讲一般的原则和方法。(1)因地制宜,正确抉择。震时每个人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正确的抉择。这些情况包括:住平房还是楼房,地震发生在白天不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坚固,室内有没有准备避震空间,你所处的位置离房门远近,室外是否开阔、安全,等等。我国多数专家趋向于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方法。

  (2)行动果断,切忌犹豫。 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钧一发之间,容不得你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例如,唐山地震中有一个李阿姨,她本来已经跑出门口,又想起妹妹还在睡觉,便返身回屋,结果她和妹妹都被砸伤。想到家人是对的,但此时,情况紧急,只有保存自己,才有可能救助别人。

  (3)伏而待定,不可疾出。住在平房的,要充分利用这短促的时刻跑出室外,或是迅速躲在桌上、床下及紧挨干部根下,头靠近山墙根;两只手臂在胸前重叠,面朝下,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呼吸,鼻梁上方凹部枕放臂上,降低重心,保护要害,同时随手抓住纺织品、毛巾捂住口鼻,以免灰尘呛肺,窒息而死。住在楼房的,要保持清醒和冷静的头脑,可选择管道多、整体性好、跨度小的厨房、浴室、厕所等开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可从楼上跳下。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充溢。住在高层楼房的人员,更要就近躲避。不要跑向阳台,不要站在窗边,不可使用电梯,不要乱挤乱拥。拥挤中不但不能脱离险境,反而可能因踩踏、拥挤而受伤。就近躲避应蹲下或坐下,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书包、被褥等顶在头上;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四)震后自救方法

  如果震后不能自行脱险,可采取以下几种办法:

  1。如果震后被埋压在废墟中不能自行脱险,一定沉住气。在这种危难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要树立生存的信心。要相信一定会有人来救你!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等待求援。

  2.保护自己不受新的伤害。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求援要有一定时间。因此,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稳定下来,设法脱险。

  3.设法与外界联系。仔细听听周围有没有其他人,听到人声时用石块敲击铁管、墙壁,以发出呼救信号。与外界联系不上时可试着寻找通道。观察四周有没有通道或光亮;分析、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从哪个方向有可能脱险;试着排开障碍,开辟通道;若开辟通道费时过长、费力过大或不安全时,应立即停止,以保存体力。

  4.如果暂时不能脱险,要耐心保护自己,等待求援。保存体力,不要大声哭喊,不要勉强行动,以延缓生命;寻找食物和水,食物和水要节约使用,无饮用水时,可用尿液解渴;如果受伤,想办法包扎,尽量少活动。

  5.被救出后要听医生的话,以免遭受新的伤害。按医生要求保护眼睛,长期处于黑暗中的眼睛避免强光的刺激;进水进食要听医嘱,以免肠胃受到伤害。

  若能自行脱离危险,应立即按下述要求行动:

  1.迅速从各种危险环境中撤出:从危房中撤出,到开阔的地方去。临走前灭掉明火,关闭煤气开关,切断电源、火源。在有关人员指挥下撤离,千万不要拥挤。尽快离开室外各种危险环境,遇到特殊危险时要注意保护自己。不要轻易回去,谨防余震随时发生。

  2.尽快与社区、家人、有组织的疏散地点取得联系。

  3.在有关人员的指导下积极参加互救活动,按科学的方法救助他人。

  (五)震后互救方法

  震后救人,首先要做到快捷,使救人的队伍迅速壮大,让更多的人获救。在救人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先救近处的人。不论是家人、邻居,还是萍水相逢的路人,只要近处有人被埋压就要先救他们。相反,舍近求远,往往会错过救人良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先救青壮年。这样可使他们迅速在救灾中发挥作用。

  3.先救容易救的人。这样可加快救人速度,尽快扩大救人队伍。

  4.先救生,后救“人”。唐山地震中,丰南县有一个农村妇女,她为了使更多的人获救,每救一个人,只把其头部露出,使之可以呼吸,然后马上去救别人;结果,她一个人在很短的时间内救了好几十人。

  震后互救的要领

  震后救人,环境、条件十分复杂,应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办法,关键是保障被救人的安全。这里仅给出一般的程序、步骤和方法,以及应注意的事项。

  1.定位:寻找被埋压人员,并判定其位置。先仔细倾听有无呼救信号,也可用喊话、敲击等方法询问埋压物中是否有待救者。如果听不到声音,可请其家属或邻居提供情况。根据现场情况,分析被埋压人员可能的位置。

  2.扒挖:注意幸存者的安全。

  使用工具扒挖埋压物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当接近被埋压人时,不可用利器刨挖。扒挖时要特别注意分清哪些是支撑物,哪些是一般的埋压物,不可破坏原有的支撑条件,对人员造成新的伤害。扒挖过程中应尽早使封闭窨与外界沟通,以便新鲜空气注入。

  3.施救:保证幸存者的呼吸。先将被埋压者头部暴露出来,清除口、鼻内的尘土,再使其胸腹和身体其他部分露出。对于不能自行出来者,应使其尽量暴露全身再抬救出来,不可强拉硬拖。

  4.护理:救出后给予必要的特殊护理。对于在黑暗、窒息、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救出后应给予必要的护理:蒙上眼睛,使其避免强光的刺激。不可一下子进食过多。要避免被救人情绪过于激动。对受伤者,要就地作相应的紧急处理。

  5.运送:分别情况处理。对救出的重伤员,应送往医疗点救治。对骨折伤员、危重伤病员,运送是应有相应的护理措施。应特别提醒的是,救人中一定要特别注意安全。千万不要对被埋压者造成新的伤害。地震中曾发生过救人时踩塌被埋压者头上的房盖,使本来可以获救者不幸身亡的事情。扒挖时,用工具利器伤人致命的事,也时有发生。因此,在参加抢救他人时,既要有热情,也要讲科学,千万不能鲁莽从事。

作者: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隋洪波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