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报道 金阳时讯援引《经济参考报》报道,7月23日,国家发改委再次调高汽油、柴油出厂价格。这是国家发改委继6月25日上调油价之后,在一个月内再次对油价进行调整,同时也是今年以来的第五次调整,而去年我国的成品油价格总共才调整了三次。这表明,我国成品油价格已由原先的少动、慢动逐渐转变为频繁调整,同时也预示着我国油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有望就此展开。
-国内油价仍有调整空间
我国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是根据新加坡等三地价格来确定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当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变动幅度超过8%时,即调整国内成品油的价格。但事实上,我国去年对成品油价格的调整并没有完全按照上述定价原则进行,无论时间上还是幅度上都是如此。统计数字显示,去年国际市场油价上涨了30%以上,而国内汽油价格只上调了15.72%。
将油价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虽然减缓了对运输等行业和消费者的冲击,有利于政府对部分行业的宏观调控,但这种人为地压低价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由于国际市场价格比国内高,导致了国内油品向国外流出,造成国内成品油供应紧张,扭曲了国内油品市场。同时,这也给国内炼油企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5月国内整个炼油行业出现亏损27.9亿元。因此,加快油价形成机制的改革已十分迫切。业内人士分析,目前频频调整成品油价格,可以看成是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的序幕。
-未来油价将频繁变化
据分析,由于前期经济过热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特别是距我国承诺2006年对外全面放开成品油批发市场的期限已十分紧迫。因此,政府有意通过加快成品油价格调整的频率,使国内油价跟上国际油价的变化。这不仅可以矫正已被扭曲的成品油市场,降低炼油业的亏损,而且能使各个方面适应油价的频繁变化,从而为油价机制的改革打下基础和创造条件。
最近,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曹玉书在出席黑龙江省地方石油协会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首次向外透露了我国石油流通体制改革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思路。首先是改革成品油的价格形成机制,比如解决怎样从滞后油价向实时油价转变等现实问题;其次是切实放开批发环节,在对外开放之前先对内开放,改变由两大集团公司集中批发的现状;最后要逐步放松对油源的控制,在石油进口环节真正实现竞争。而要加速推进石油流通体制改革中的第二、三个环节,必须以成品油零售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为前提,否则其他两项改革的效果就无法显现。因此,目前加快石油流通体制改革,特别是改革成品油形成机制,是势在必行。
-调控价格变为调控市场
业内人士分析,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原油进口大国来讲,完全放开也不现实,政府调控仍然是必要的,关键就是将调控价格变为调控市场。因为价格只是市场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能通过调控影响市场的各种因素来实现调控价格。比如采取措施加大节能力度,使社会形成一个节油的环境和气氛,切实减缓原油进口的增长速度;加大国内石油的勘探和开发,增加国内石油的供应等。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持与国际油价的一致,又能保持国内石油市场的相对稳定,减少油价过度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 □据新华社7月26日电王维波
防人之心不可无
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已突破了每桶60美元,约合人民币500元!这个桶,就是人们平时所见的汽油桶,小贩能将其改装成烤白薯的炉子。一桶石油,未经加工提炼的原油,也不包括运输等费用,竟然卖到60美元的价钱,用一般的经济学道理实在解释不清。
经历上世纪两次石油危机后,国际油价曾长期在每桶10美元左右。进入本世纪,由于地缘政治等因素,国际油价逐步走高,但当时谁也没想到能涨到如此水平。据笔者所知,上世纪末,世界主要产油地的开采成本最多不过10多美元,目前未有太大变化;国际能源组织前几天发表的报告还说,明年全球原油市场供需也将大体平衡;目前也看不到主要产油地区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仅仅用投机因素恐怕也很难解释清国际油价涨到如此离谱的原因。
有国外媒体的分析认为,当前的高油价是不愿意中国强大起来的国家,以此作为“武器”,“首先对准中国。……中国经济发展每天需要300万桶进口石油,天价石油使中国在原料上耗资巨大,从而最终遏止中国经济增长……”。此说虽无真凭实据(没有哪个国家会真的发表声明),但也不无道理。里根时代的美国政府高官在回忆录里坦承,当时美国就是用油价武器拖垮前苏联经济的。当时苏联要靠出口石油维持国内经济发展需要。美国有意压低国际油价,令苏联经济不堪重负,从而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至于今年早些时候,国外买家和卖家连手设局,逼中国钢铁企业被迫吃下铁矿石大幅度涨价的苦果,更是人所共知的“阳谋”了。
在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的今天,谈什么国际阴谋、“阳谋”,似有冷战思维,极左余毒之嫌。但是,中国经济面临淡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是不容否定的事实。因此,中央提出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在一定意义上,能否建成节约型社会关乎到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败。
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如果国际竞争对手真的想以高价能源和资源当武器,拖垮中国经济,我们还真的不能不防。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今后能源、资源的价格还会有起落,但当年那些发达国家得以发达起来的廉价资源时代,肯定一去不返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只能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道路,不论个人的消费行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还是一些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措施,都得按这个要求衡量衡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