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报道题:石油流通准入将逐渐放松——关注石油流通体制改革系列报道
发改委披露下一步石油流通体制改革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曹玉书在刚刚闭幕的黑龙江省石油业流通体制改革与发展专题研讨会上强调:推进石油流通体制改革是调动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解决我国石油供给问题的客观需要。
目前,中国距对外开放成品油批发市场剩下不到半年时间。
对下一步石油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曹玉书代表发改委作了一个迄今为止最新的表述: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逐步放松流通环节的准入限制,不断完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建立与国际市场油价变动相适应,反映国内市场供求特征的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石油市场的形成的完善。
曹玉书指出,当前建立公平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原油和成品油的进口、批发及零售等各个环节公平对待各类投资主体,理顺政府两大集团公司和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科学配制政府和企业的职能,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完善的监管体系,这些皆尤为紧迫和重要。
此外,商务部及其前身已批准了三批原油、成品油非国有贸易的企业,其中原油非国有贸易企业16家,成品油非国有贸易企业23家。但原有的石油流通体制对加入世贸组织新的形势诸多
不适应之处日趋凸显。
曹玉书认为,要进一步完善成品油的价格形成机制,解决从滞后油价向事实油价转变,使石油价格机制能够反映国内供求状况。切实放开批发环节,改变由两大集团公司集中批发的现状,逐步放松对油源的控制,在石油进口环节真正实行竞争,由此保证国内石油供应的稳定性。以山东为例,山东是民营炼油企业最多的地区。
曹玉书强调,制订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石油行业的政策措施,研究解决非国有贸易企业进口原油的使用和社会批发企业油源的问题,参与非国有贸易原油进口配额的申请与分配,引导和保护地方炼油厂发展,调动更多的民间资本走出去。
曹玉书指出,必须进一步发展中国石油的期货市场,探索中国石油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的途径和有效方式,扩大中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国际影响,形成中国的石油价格,强化中国石油的国际化油权。
作为东道主,黑龙江省地方石油协会会长赵友山在会上提出了一套改革的具体框架模式“三放开(油源、炼制、销售放开,区域放开,国内外放开)、两推进(推进国家石油流通体制改革、推进国有、民营两个积极性)、一调控(国家搞好宏观调控)”,受到与会者的普遍关注和积极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