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报道 第五届中国重庆国际啤酒节27日晚开幕,上万名热情疯狂的市民相互泼洒啤酒,将啤酒节变成了“泼酒节”,四小时消耗35吨啤酒,令主办方心痛不已。(新京报7月29日)
国人过年过节总要过出个味儿,求个气氛图个热闹。这次的重庆国际啤酒节可算是“节味儿”十足——进入啤酒节狂欢现场的市民互相用啤酒泼洒、追逐,整个会场就像在下“啤酒雨”,不少人浑身上下都被啤酒浇了个透,泼向空中的啤酒,形成一柱柱“啤酒喷泉”。面对此情此景,心痛不已的决不应只是主办方。
节日是应庆祝,“节味儿”是该追求,只是这种味儿该怎么追求?重庆国际啤酒节节味十足,但明显不是那个味。不只是重庆国际啤酒节,如今我们很多的节日都已经变了味,在某种程度上,节日已经异化为一种展示身份的契机。送礼要送高档的,月饼要吃天价的,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门庭大开,四方接客豪饮暴食,谁家的吃喝标准高,谁家的名声就响,浪费成了一件理所当然且无上光荣的事!富家豪门当然无所谓,可穷苦人家则是家家急煞心愁肚知,
以浪费整出的“节味儿”显然不是个味儿。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节味儿”?节日,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传统文化的驿站,用来承载对事物的认同感。春节守夜,十五观灯,清明扫墓,中秋赏月,重阳登高-----这些才是节日蕴涵的文化内涵,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略节日的原汁原味,灯红酒绿日食万钱只会埋葬节日的内涵。啤酒节也是如此,啤酒味儿靠品,泼是泼不出来的。
“节味儿”实质上是人们对文化事物所表达的“人情味”,这种人情味可以指导人们的向善,让人们乐于孝敬老人,富有民族气节——要做到这些,需要的是真情的缅怀,而无须浪费与奢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