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云南,是绥化市民赵玉明父子“寒地黑土中华民族大团结万里行”最重要的一站,因为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一个省。
远离热情的贵州少数民族后,赵玉明父子一路风尘,7月16日午间进入云南境内,顿感天气凉爽了许多。四季如春的昆明,没有留住“寒地黑土绿色使者”的脚步,赵玉明驾驶着标有“寒地黑土中华民族大团结万里行”的车一路南下,在元江岸边停下。
美丽的元江两岸,有一片神奇美丽的热土,赵玉明要在这里走访傣族、哈尼族、彝族三个少数民族。
傣族在中国是云南独有民族之一,全省傣族人口有110.67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8.35%。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部和南部边疆。
傣族,也称泰族、老族或掸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自远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印度东北部及中南半岛的老挝、泰国、缅甸、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就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称其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唐宋时期,称其为“金齿”、“黑齿”、“花蛮”、“白衣”等。元明时期,称其为“白夷”、“百夷”、“伯夷”等。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傣族”。
赵玉明父子在因地处红河流域元江中上游而得名的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拜访了县委宣传部的领导和傣族同胞,送去了寒地黑土人的问候,并让傣族同胞记住了在祖国的北疆有一个叫绥化的城市,那里有一块美丽而富饶的寒地黑土,出产的寒地黑土绿色物产。
傣族被称之为水的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他们与江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傣族人民繁衍生息、迁徙定居都以江为中心。
傣族最重大的传统年节傣族的新年就与水有关系,傣语称为“楞喝桑堪”或“桑堪比迈”。由于欢度新年的时候,要举行热烈而隆重的泼水祝福活动,外地人都把它称为“泼水节”。
“泼水节”时间是傣历6月(公历4月中旬)。举行3天,头两天送旧,最后一天迎新。节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全寨妇女为佛像泼水“洗尘”。然后青年男女互相泼水,认为这样可以不生疾病,四季平安。下午举行“丢包”,属青年男女借以求爱的一种活动。在节日里还举行放高升、赛龙舟活动。
孔雀舞是傣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傣族的许多村寨都有擅长于跳孔雀舞的人。由于代代相传及民间艺术人精心创造,形成了各具特色,不同流派的孔雀舞。
孔雀舞的内容,多为表现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晒翅、展翘、抖翘、亮翅、点水、蹬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感情内在含蓄、舞蹈语汇丰富,舞姿富于雕塑性,舞蹈动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态上均匀的颤动,身体及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了特有有三道弯舞姿造形,手形及手的动作也较多,同一个舞姿和步伐,不同的手形或手的动作,就有不同的美感和意境。
孔雀作舞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规范化的地位图和步法,每个动作有相应的鼓语伴奏。除模拟孔雀生活的各种动作外,也表现神话故事。
在元江,赵玉明父子观看了由傣族同胞表演的表现一支孔雀在森林里被恶魔抢走,另一支飞跑找寻的情景。据说这个舞蹈取才于民间传说《如树屯与楠木诺娜》中王子与孔雀公主再次相会的情节。虽然语言不通,但舞蹈表现的内容却能通过演员的肢体表演看个大致明白。
对于傣族为什么喜爱孔雀,元江一位傣族同胞告诉赵玉明,由于气候及自然条件关系,傣族地区孔雀较多。傣族人民很早就有饲养孔雀的习惯。傣族人民认为孔雀美丽、善良、智慧,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的感情。傣族群众常把孔雀作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征,并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歌颂美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