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勒印象--迅速发展的新疆第二大城市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05年07月29日 10:10:00

  "库尔勒"是维吾尔语,意思是"眺望"。它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首府,坐落于欧亚大陆和新疆腹心地带,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确定的新疆两个重点发展城市之一,全市总人口39万人,总面积7116.9平方公里,有汉、维、蒙、回等23个民族,少数民族占30.1%。这里土甘水厚、特产丰富。闻名遐尔的库尔勒香梨,使库尔勒赢得“梨城”的美誉。承北启南的地缘优势,使之具有开发建设南疆“桥头堡”的作用,是实现新疆“北乌南库”经济战略格局的第二大城市。

  库尔勒市历史悠久,远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孔雀河流域就已有人类活动。后市境大部属古代西域36国中的焉耆、渠犁国地。汉朝统一西域后西域都护在今孔雀河三角洲筑有埒娄城,有军队驻守。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公元630年佛教高僧玄奘西天取经曾途经库尔勒。

  库尔勒人民具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光荣传统。清代,维吾尔族伯克托克托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被叛匪霍集占杀害,为祖国献出宝贵的生命。在阿古柏统治时期,库尔勒人民积极支持左宗棠的大军西征,为清军报信、当向导,有的直接随军打仗。在军粮缺乏时,维吾尔族人民主动提供阿古柏窖粮数千石的地点,解决了军粮问题。阿古柏看大势已去,自杀于库尔勒。清朝,库尔勒原为喀喇沙尔直隶厅属下一回庄,1917年,设库尔勒县佐辖属焉耆县。1930年库尔勒置设治局,归焉耆行政区管辖。1939年库尔勒由设治局升为县。抗日战争时期,各族人民成立反帝会,捐钱捐物,支援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库尔勒县先后成为库尔勒专署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党政领导机关的所在地。1979年6月,国务院批准由库尔勒县设置库尔勒市。1984年,县、市合并。

  库尔勒毗邻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随着塔里木石油的开发,以石油石化为主导的新一代支柱产业正在形成,塔里木盆地已成为全国四大气区和六大油田之一。目前,石油、天然气产值已占全疆国民生产总值的60%。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塔里木石油开发、西气东输工程为库尔勒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塔里木石油指挥部建在库尔勒市,带动了库尔勒经济、社会、城市建设的大发展。库尔勒充满勃勃生机,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及"自治区科技新兴先进市"、"自治区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全国性荣誉称号和一系列自治区级荣誉称号。国家统计局县城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测评的最新结果显示,库尔勒市入选2002年中国最发达县(市、区)前100名,名列第87位,排在西北第一位。

  为实现把库尔勒建成新疆第二大城市、南疆中心城市的目标。库尔勒城市建设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而且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中国西部一颗璀璨的明珠。

  库尔勒城市建设结合历史、地缘、经济、人文等特点,从构建开放型、融合性经济格局出发,确定了反映石油文化、倡导高新技术、突出以人为本、注重整体和谐、现代欧式风格与多种民族风格并存的规划思路,形成了城市风格的三大特色:一是确定组团式布局,中心城区突出,绿色空间相隔,快速通道相连,河渠水系相通的风格;二是从区位、人文资源特点出发,确定了集旅游、商贸于一体的中心城市风格;三是从改善人居环境出发,确定了园林生态城市风格。城区总面积为43平方公里,包括城市中心区在内分成45个小区,有42条城市主次干道,大型广场12个,基础设施完善,现代化中等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库尔勒市提出“让库尔勒绿起来”口号,实施了“蓝天碧水”工程,以环城绿化为依托,以二河(东大河、孔雀河)三渠(十八团大渠、哈拉苏渠、库塔干渠)绿化为骨架,以道路绿化为网络,以公园、街头绿化和广场绿化为点缀,以庭院居住小区绿化为基础,“拆房还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挖山增绿”,建设“天是蓝的、地是净的、水是清的、路是洁的、城是绿的、市是美的”特色鲜明、风格独具的现代生态园林城市。同时,库尔勒还实施“绿化”、“亮化”、“美化”三化并举。多年来,坚持以路灯为基础,以户外广告为衬托,以高层建筑为点缀,形成点、线、面、体有机结合,路亮、楼亮、山亮、水亮、树亮、城亮,灯光河水交相辉映的城市夜间景观。全市现有路灯、草坪灯近15000盏。漫步街头,现代化建筑鳞次栉比,婀娜的垂柳,婆娑的冠榆,挂满果实的香梨树,散着香气的紫槐,临街四布的绿茵草坪,造型各异的雕塑,花团锦簇的花园,五光十色的霓红灯、广告灯,使人有身处现代化大都市的感觉。

作者: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岳同明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