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是追赶型经济,我们还吹不起牛皮!”今天上午,衡阳市委副书记胡国初,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宏在接受红网记者专访时坦言,在全省“一点一线”经济优先发展地带,衡阳前些年发展的步子的确落后了。
但记者在衡阳实地采访后深切感受到,在不事张扬的背后,全市人民正憋着一股劲在发力追赶;蒸湘大地上,一股巨大的势能在积蓄,在涌动,在释放。去年该市GDP增幅达11%,创近7年来最快增速;财政收入增速,由上年全省第13位上升至第5位,尤其是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速,已由上年全省第11位攀升至第4位!
衡阳,正如大雁振翅,蓄势初发,扶摇直上。
辩证反思,重树“信心衡阳”
衡阳也有过值得追忆的风光岁月。翻开衡阳的历史,无论是人口、工业,还是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曾长期雄居“老二”地位。
但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衡阳前行的步子已现疲乏。特别是在“一点一线”经济优先发展地带,北有长株潭发力前行;南有郴州市异军突起;处在“马鞍”中间位置的衡阳,已显“塌陷”之势:综合经济实力逐渐后移,在全省14个市州中,只能勉强位列第一方阵。
衡阳市的决策者坐不住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灼脸灼心。衡阳落后的症结何在,优势何在?他们开始全方位审视自身。
与长、株、潭比,衡阳市属工业企业数量多,占了全省市属企业的四分之一,这些企业大多规模小、效益差、债务重,加之改革步伐滞后,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步履艰难。
与同属湘南的郴州比,衡阳落后在县域经济,而县域经济落后的症结又在于民营经济偏弱,以致于像郴州的资兴、桂阳、永兴、宜章这样年财政收入二三个亿的“小老虎”,衡阳还难找到几家。
一番比较,衡阳人清醒地认识到:在“一点一线”地区,衡阳已出现“边缘化”的危险!
然而,衡阳人没有自暴自弃,在对自身进行切片式剖析后发现,他们也拥有独特的“软资源”优势:全市工业门类多达11个,输变电设备制造、化工、机械制造、冶金、军工等产业实力雄厚,不少产品和技术水平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一大批管理、技术人才和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更是工业化进程中难得的宝贵资源;更让人“眼红”的是,衡阳一批制造企业、医药企业,产品或已进入国家产品目录,或已获得国家批准文号。以汽车产业为例,该市就有4家列入国家产品目录,而新产品要进入国家目录,前期成本需上亿元。市长贺仁雨称,这批宝贵的目录资源是吸引社会资本的“秘笈”。
更何况,衡阳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在资源制胜的年代,这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竞争砝码;作为全国45个交通枢纽城市之一,衡阳更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与区位优势。
“衡阳经济的短腿在工业和民营经济,希望也在工业和民营经济。我们必须耐得住寂寞,奋力一拼,重振雄风!”市委书记徐明华一番话,撞击着全市700多万人民的心扉。“主题是发展,主攻是工业,主体是民营,主导是服务。”在衡阳市委八届八次全会上,这一发展思路让与会代表看到了新希望。
挂大靠强,激活“经济衡阳”
衡阳市区及周边一带,埋藏有120多亿吨岩盐。10多年前,市里在石鼓区松木乡兴建了一家烧碱厂。但企业投产后一直亏损,2002年已资不抵债。
丰富的资源吸引了不少资本的目光。该市在慎重考察后,以3000万港币的“彩礼”,将“靓女”嫁给了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板生产企业———香港建滔化工集团公司。2003年7月衡阳建滔化工公司挂牌运作后,即投入1000多万元进行技改,当年一举扭亏为盈;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2亿多元、利税2900余万元。
初尝胜果后,香港建滔集团追加投资2.3亿元,新上一套年产6万吨烧碱和一套8万吨双氧水的装置。记者在该公司看到,工程已近扫尾,设备正在紧张地安装调试。公司总经理王恒斌不无得意地告诉记者,眼下该技改工程现场施工人员比本公司的员工还多,今年7月投产后,预计企业今年销售收入与利税可翻一番。香港建滔还将陆续投入10来亿元,将该公司建设成为可年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利税5亿元的中南地区最大的氯碱生产基地。这仅仅是衡阳市引进战略投资者搞活国企的一例。衡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宏扳着指头喜滋滋地告诉记者,全市“攀高枝”、“结富亲”搞活的企业还有不少,如“新疆特变电工”与衡阳变压器厂,“燕京啤酒”与“衡阳啤酒”,“安徽星马”与“湖南重机”,长丰集团与“风顺车桥”,“清华泰豪”与市四机总厂……资产重组后,企业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而发展县域经济,同样要盯着社会资本的口袋。用徐明华的话说,县域经济必须让民营资本唱戏才有戏,没有活跃的民营经济,就没有发达的县域经济。
优化环境,打造“魅力衡阳”
拥有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的衡阳市,前些年外来资本聚集却并不理想。“为何北雁南飞至此回?衡阳人‘雁过拔毛’啊!”在一次投资座谈会上,一位外商的逆耳之言曾让在座的衡阳市主要领导如坐针毡。为斩断伸向企业索拿卡要的“黑手”,该市铁腕治理经济环境,仅去年就查处了16起危害经济环境案件,对14名公务员进行了纪律处分,对30名违规违纪人员进行了通报批评。
为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制度性成本,该市一口气取消了1446个行政审批项目,并集中32个部门在“政务服务中心”统一办公。如今在衡阳市,企业注册审批最快只需半天办结,投资项目审批最快1个周办完。该市政府还在5家重点企业设立协调办公室,并向20家重点民营企业派驻联络员,市长贺仁雨亲任驻特变电工办公室主任,企业需与政府部门打交道所有事宜,均由驻企业办与联络员包办。
良好的投资环境,使衡阳一下子引进了10多家战略投资伙伴,外来高级管理人员的家属就业是个难题。市委书记徐明华拍着胸脯表态,对外来高管家属实行“超市式择业”,家属只管挑中意的工作,其它事交给市里做。结果,一些高管由母公司调离衡阳后,家属们却趴到这里不肯挪窝。
从雁过拔毛到“客来雁城不思归”,衡阳的磁场效应已显现出来。近3年,该市审批外资项目、实际引进外资年平均增长25%以上。
成效初显,再现“活力衡阳”
近年来,衡阳市承接粤港澳产业转移渐成气候。服饰、鞋业、针织、电子元器件、照明灯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成批向衡阳转移,仅耒阳制鞋企业就有10多家。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来衡阳的企业已成为全球性产品生产基地。通达电子公司的可变电容器已占领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华强公司的照明灯具在全国已拥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虎威公司的铁壳手电筒已占到全球70%的市场份额……
令人欣喜的是,依托这些企业牵线搭桥,已形成“链条式招商”喜人格局。香港通达电容器制品公司在衡阳,3年创办了4家分厂,去年干脆将生产研发总部从东莞搬迁到了衡阳。该公司迁址后显现出来的成本、劳动力优势,吸引了与公司有业务往来的韩国、日本两家企业来衡阳投资兴业。
生产要素的洼地聚集效应已开始显现。外来资本纷纷涌向衡阳,已在衡阳扎根的企业,也在不断追加投资。长丰集团继续扩大车桥生产规模的同时,又投入10多亿元,在此兴建一家铝合金轮毂生产企业和一家变速箱生产企业,一厂变三厂。
良禽择木而栖。经济发展为有志之士搭建了大显身手的舞台。雁城已出现“雁归来”、“凤还巢”的喜人气象。该市人才外流最多年份达1万多人,1999年到2003年,全市只回来3名硕士,博士生一个也没回,去年一下子就有9名博士研究生、89名硕士研究生回乡报效桑梓。
近3年,衡阳市委、市政府每年春节为在该市投资的重要客商举行“迎春宴”。2002年仅坐了一桌,2004年,一下子坐了8桌。市领导风趣地对记者说:“我们希望桌子越摆越多!客商越多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