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时任《东方晨报》(《黑龙江晨报》前身)记者的陈伟民采写了一篇名为《哈尔滨,何时能圆地铁梦》的文章,文章刊发后,在哈尔滨市民中掀起不小的波澜。就是这篇文章和后来的系列报道,让哈尔滨人初识了地铁,从此对地铁产生了美好的憧憬。
12后的今天,当地铁梦终于要变为现实时,陈伟民激动得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
陈伟民现在仍为新闻工作者,但谈起地铁时,他俨然是个交通专家。他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哈尔滨的公交业不太发达,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市民出行难问题凸显出来。当时,他在大学学习新闻专业,对这个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一直关注着。
1993年,他来到《东方晨报》工作,负责经济方面的新闻报道。也就是这一年,哈尔滨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开始实施“8路5桥工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哈尔滨大部分主干街路几乎全都封闭,这使市民的出行更加困难,几乎成了一种负担。在此间的采访过程中,他得知哈尔滨市政府已经开始注意这个问题,并且已经成立了哈尔滨市轻轨(地铁)筹备办公室,设想用地铁来缓解市民出行难的问题。
“建设立体交通,解决哈尔滨交通难题,这是个好主意”,职业的敏感性促使他开始深入挖掘地铁新闻。他经过进一步采访了解到,哈尔滨地铁工程已被纳入国务院批准的《哈尔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这标志着哈尔滨市政府已经开始了地铁建设的先期工作。
由陈伟民采写的题为《哈尔滨,何时能圆地铁梦》的报道于1993年2月19日在《东方晨报》上刊发,这也是省城所有新闻媒体刊发的第一篇有关地铁方面的报道。
这篇文章像一枚重磅炸弹在市民中产生了极大反响,报社当天便接到了上百个市民咨询电话——什么是地铁?地铁安全吗?地铁何时能建成……一连串问题纷至沓来。
面对市民对地铁的陌生,报社再次策划,将全国有关地铁的资料搜集起来,并于4天后刊发了题为《地铁驶入九三年》的文章。文章中,写出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地铁状况,还举了很多已建好的地铁给市民带来方便的例子,让哈尔滨的市民从此对地铁有了一种美好而强烈的憧憬。
说起地铁梦圆,陈伟民感慨万千。他说,自从写了第一篇关于地铁的报道后,他就一直关注着全国有关地铁的报道,看到一个又一个比哈尔滨筹备晚的城市都相继建成了地铁,他别提多着急了。如今,他日思夜想了10年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作为第一个报道地铁的新闻记者,他自豪,更激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