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乘地铁是20年前的事。1985年,单位组织去北京旅游,我乘了3次地铁,它的舒适与便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听说我市也要规划建地铁,我猛然想起地下工程:“7381”工程。
现在南岗区的红博广场,“文革”前是俗称“喇嘛台”的圣尼古拉大教堂,“文革”中它被拆毁,在原地建了个细长的塔,因为形状极像冰棍,所以当时人们都叫它“冰棍塔”。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一天,我路过“冰棍塔”,发现它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许多脚手架和下面的洞口。我想走近看个究竟却被人拦住,一打听才知道,哈尔滨要建一个叫“7381”的地下工程。
此后,有关“7381”的消息不断传到耳中,说它设计得很宽大,有工厂、食堂、商店,甚至有电影院,在通道中能跑汽车……这些都增加了我对“7381”的向往。可除了看到一辆辆解放牌卡车满载着挖出的黄土源源不断地开往郊外,别的无缘看到。特别是我看了一部叫《走访地下城》的电影后,想了解“7381”的想法与日俱增,电影中的地下城中的公路、商店、俱乐部、防空设施等激起我对“7381”的想象。
“深挖洞,广积粮。”当时除了“7381”,我市各区也建有小型防空洞,居民委让每户出一人,去防空洞义务劳动。我参加劳动时,发现这里虽然没有“7381”那么深那么广,却也存在着较为复杂的通道,有点神秘感。
那时,对打工者叫“临时工”,在我高中毕业后没插队前,曾来到义务劳动过的防空洞干了数月的临时工。这里有两个竖洞口,一个阶梯口,两条主洞,分洞大约有10米,离地有七八米,我们十余人分两个组,分别上白班和夜班,主要工作是挖主洞,把土运上地面,再在新挖的洞面上砌上砖,形成拱状以防塌陷。劳动强度虽然大些,可大家一起说说笑笑,也不觉得累,从春天干到10月份,我便去农村插队了。
去年,我得到一本《黑龙江地下之花》画册,画册中有许多人防工事照片,有地下文化宫、地下商店、地下车间、地下仓库、地下旅店、地下餐厅、地下幼儿园……特别是有几幅地下公路的照片,那上面有轿车、面包车、大客车,也有装着军品的卡车,车后还拖着高射机枪,一队男女民兵正从一个侧洞走入主洞,踏上公路。这本1981年出版的画册中所刊登的,不正是我做梦都想深入其中的“7381”工程吗?兴奋之余,我翻看了好几遍,也算遨游了回地下城。
前几天,《新晚报》登出好消息,哈尔滨要拥有地铁了!我又拿出该画册翻看,地下通道中宽敞的街道,华丽的站台,当年设计“7381”的人真有远见,这不正是为我市未来的地铁打的基础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