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一个“节日辈出”的时代。如果把近些年各地新增的节日累计起来的话,每年当中的365天,恐怕天天都有新节日可供庆祝的了。这不,咱们的节日家族又添“新丁”了。
4月30日,成都市锦江区邻居节正式启动,“敲开你的门,咱们相认识”等认识新邻居、共述邻里情的活动在市民中引起极大反响。6月25日,锦江区社区邻居节进入高潮,来自16个街道辖区的居民代表,通过歌声表达对邻里情的赞美。(《华西都市报》2005年6月26日)
城市居民邻居概念淡薄,邻里关系平平,算得上是种现代文明病。成都市锦江区将每年的6月15日辟为社区的“邻居节”,鼓励社区居民通过签订邻里公约、寻访老邻居、认识新邻居、畅谈邻里情、评选好邻居等活动,增进邻里关系,营造一种其乐融融的新型社区人际关系。无论是出发点还是创意,均值得赞许。
设立邻居节固然很好,问题是,设置这样一个节日,究竟以何为庆祝的具体内容?锦江区的口号是:“敲开你的门,咱们相认识”。笔者以为,这个倡仪不足以成为“邻居节”的核心内容。试想,邻居们彼此间还形同陌路,仅凭敲敲门、认识一下,是不是邻里关系真的就此可以增温,进而得到一种融洽的状态?
邻居节不是不可以搞,但是,推出这个节日之前,有必要论证一下如何保持“邻居节”不中途夭折才行。节日,尤其是花样翻新的人造节日,假如缺少特定的文化内涵,缺乏一个核心的庆祝内容,使之成为一个维系该节日的纽带,那么,这样的节日行之不远,也就不是节日本身的错,而是节日设计者的问题了。
为什么农村居民没有“邻居节”,绝大多数农民的邻里关系还是相当融洽,在城市里,这种关系就难以达到那种理想的状态呢?即便是农村人移民到城市,他们也很难再享受到先前那种无拘无束、谈笑风生的邻里关系。这里面包含着一个文化因素。我国的农民,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伴而居。血缘上的邻近性,决定了邻里间利益目标的一致性。加之我国传统文化的开放性,造就了农村邻里间的无猜忌,有什么心里话,不必背着邻居。此外,农村活动空间的狭小,从客观上也要求邻里间促进交往,互通信息。尤其是彼此有个困难,大家相互慷慨相助,从主观意识上拉近了街坊邻居的心理距离。所谓远亲不如近邻,盖源于此。
城市居民邻里关系冷淡的根源,既有血缘关系的原因,更有心理文化的原因。平日里鲜少往来,导致了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的不对称。这样一种“心远地自偏”的客观事实,造成了城市居民宁肯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和假名假姓的网友聊天,也不愿到对门邻居家唠唠家常;宁肯养个宠物遛街,也不愿和邻居出来散步。心灵方面的自我封闭,是邻里关系“一贫如洗”的关键所在。
庆祝邻居节,不妨从敞开心扉、拿出爱心、以诚相待开始。维系邻里关系靠的是有形的接触、彼此的尊敬和互助,需要的是一年365天里随时的保持沟通,而非6月25日的唱歌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