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7日。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今年是“七.七”事变68周年,也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这一天,在友谊农场三分场三队一个普通的农家小屋里,二战遗孤原口律子女士同专程从日本来看望她的胞妹田中春江女士欢聚一堂。原口律子女士向她的亲人、邻居、农场有关部门负责人讲述了来中国六十年心中的情结---
劫后余生她在中国找到了真情
1943年春天,23岁的原口律子,从日本长崎县乘船转道朝鲜,又从朝鲜乘火车经新义州、安东县、沈阳、长春、哈尔滨、佳木斯来到黑龙江省富锦县,她到中国的目的是来寻找她的丈夫太田。她的丈夫是新婚不久到中国黑龙江省富锦县搞运输的司机。她没有想到,她这一来,改变了她的人生,也和中国结下了60多年不解之缘。
艰难的重逢,没有给这对小夫妻带来多少欢乐,更多的是生离死别的痛苦。相聚仅仅两年,战争便把他们分开了,因为战事吃紧,她的丈夫被征用从事军用物资的运输,并且不知道死在了哪里。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25岁的原口律子,背着她的孩子,跟随70多个男女老少开始从富锦县往集贤县逃溃。她们的想法是从集贤上火车到安东,经朝鲜回国。她们白天伏地玉米地里,晚上逃跑,在逃到今友谊农场七分场一个叫王脖山的地方,遭到了苏联红军的阻截,70多人的队伍仅剩下6人。原口律子的孩子也被一颗子弹打死在她的背上,脑桨溅了她一身,为了逃命,她扔下孩子,继续向集贤县方向逃跑。在逃到兴隆镇(今友谊农场一分场)时,她们没有能力再跑了,只好在兴隆停了下来。当时,她只有靠乞讨维生,至今她还记得,讨来的是红红的(高粱米)米饭,她没有见过,也不习惯吃,但没有办法,为了活命,也得吃下去。后来,当时的兴隆镇长收留了她,当女佣。在那段日子里,她与镇长家中的长工张喜堂有了感情,俩人搬到了一起,算是组成了新的家庭,在四马架(今友谊农场一分场境内)东面的一个小窝棚里过日子,从此开始了她在友谊农场长达60多年的生活。张喜堂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北方农民,老实、实在,尽管他们的生活是在平平淡淡中渡过,但处处充满了真情。风雨来临她在中国遇到了友情到了60年代,平淡的生活起了波澜。一个日本女人,在中国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生活环境可想而知,好在她的邻居---生产队长姜福庭是个胸怀开阔宽广而又目光长远的人,他了解原口律子的身世,认为原口律子也是那场战争的受害者,她身上有着太多的苦难,这个参加过抗美援朝而又正直的队长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保护了原口律子,并在生活上尽力地帮助她,从此也结下了他们两家三代人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如今,姜家已搬到农场居住,几个月见不到老朋友,原口律子老人就不顾85岁的高龄,经常从三分场三队座客车到农场串门。原口律子在三分场三队是个人们喜爱的日本老太太,人们喜欢她的纯真、质仆与善良,并同她结下了深深的友谊,这真挚的友情使原口律子感受到了在中国的温暧。夕阳无限她在中国拥有了亲情原口律子自从她的孩子死后,她再也没有生育。她想有一个孩子,那才是一个完整的家。开始,他们要了一个别人有病遗弃的孩子,尽管原口律子百般疼爱,千般呵护,这个孩子还是没能活下来。她手捧着这个孩子,把脸紧紧地贴在孩子的小脸上,久久不愿分开。后来,他们从张喜堂的侄儿家要了一个4岁的小孩,叫张学东。2000年张喜堂去世后,原口律子已经80多岁了,一直同张学东一起在友谊农场三分场三队过着农家生活,张学东是普通的农场职工,靠租种土地维生。张学东、刘金艳夫妻和他们的儿子对这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日本老人比一家人还亲,他们对老人孝顺,从不认她干活,使老人生活在亲情之中,可老人也不愿闲着,总想找点力所能及的事干,使家中充满了亲情。友谊农场党委、三分场党委、农场统战部门也非常关心老人的生活,不仅逢年过节去看望老人,也尽最大可能在各方面给予照顾,使原口律子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热情。1979年原口律子回日本看她的老母亲和几个妹妹,日本的亲人无法想象她在中国的生活,怕她在中国受欺负,劝她回日本,她说:“中国比日本好,我在中国生活也比日本习惯,我不愿回日本。”1993年,日本政府同意原口律子回日本,并给她一张表格,供她选择居住的城市,她最后的选择是留在中国。2003年7月,日本民间组织来华寻找二战遗孤,薮田喜山等4人专程来到友谊农场,愿意帮助原口律子回日本,又被老人拒绝了,她说:“中国人讲感情,让人心里热烀,我对中国有感情,在中国有亲情,不愿回日本。”60多年前日本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和亚州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给日本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原口律子的命运是这场战争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展示了农场人民和中国人民博大的胸怀,更昭示世人要牢记历史教训,珍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