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寒地黑土中华民族大团结万里行”绿色使者赵玉明和儿子赵帅踏上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的土地,这是他们第一次近距离地走近瑶族。
都安县委宣传部的瑶族同胞蒙英资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收下了赵玉明带去的介绍绥化寒土黑土的外宣画册和光盘,同时将都安县对外宣传资料委托赵玉明带回绥化。蒙英资还在赵玉明带去的《中华民族分布图》上签上了自已的名字,换上瑶族民族服装与赵玉明合影留念。
据蒙英资介绍,瑶族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目前,全国瑶族人口有213.7万人,其中广西有瑶族人口132万左右。在87个县市中,有69个县市都有瑶族人居住。主要聚居在都安、巴马等六个瑶族自治县,其余分散在贺县、凌云等县。大分散、小集中是瑶族分布的特点。
瑶族自称有“优勉”、“金门”、“布努”、“拉珈”等。他称有“盘瑶”、“过山瑶”、“山子瑶”、“八排瑶”、“茶山瑶”、“白裤”等三十余种,解放后统称为瑶族。
瑶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瑶族先民在秦汉时期称为长沙武陵蛮,魏晋南北朝时期称莫瑶,宋以后称瑶。
俗话说:“岭南无山不有瑶”,绝大多数瑶族居住山区,东部有大瑶山,西部有都阳山,南部有十万大山,平均海拔在500——1000米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粮食作物以玉米、稻谷为主,森林以松杉为多,经济作物有桐油、松脂、茶叶、香草、八角、药材等,林副产品资源丰富,为开发山区,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良好条件。
瑶族妇女的头饰最为讲究,其中有“龙盘”形,是把十多米长的绣花巾盘在头上;有“A”字形,是用绣花巾缠绕而成,上窄下宽,再系上各色丝绒线和彩色珠子;还有称为“半月芽”形的,是将三块“半月牙”型的银牌置于头顶上……各种头饰不胜枚举。近代瑶族服饰式样多姿多彩。新中国成立后,瑶族服饰有所变化,青年人穿着多样,既有家机布的民族服饰,也有汉族的休闲装。
瑶族主要从事农业,少数从事林业。食物以大米、玉米、红薯为主。桂北瑶族盛行“打油茶”,大瑶山瑶族喜欢腌制“鸟酢”、“兽肉酢”,有的瑶族腌制熏干的猪肉和牛肉。这些都是具有独特风味的食品。
在瑶乡赵玉明父子看到,瑶族村寨规模小,多则几十户,少则三、五户。瑶族房屋建筑风格多样,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木楼。木楼依山傍水,前低后高,坐落的方向不限。木楼一般分为三层:吊楼下为第一层,用于圈家畜;第二层住人;第三层储存粮食和物品。木楼的建造无须一根铁钉,却十分坚固。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十分舒适。
提起瑶族的节日,蒙英资喜悦之情写在脸上。他介绍说,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节。盘王即盘瓠王,是畲族和瑶族传说中的始祖。盘王节是纪念盘王诞辰,日期是农历十月十六日。这天除祭祀盘王,男子青年还要聚集对歌、交友,俗称“耍歌堂”。耍歌堂历时三天,第一天是祭祀、游神,将神像临时安放在村中;第二天未婚青年男女成群涌向广场"耍歌堂"对唱,成双结对的男女青年相对站立尽情欢唱,从白天至夜里。第三天,男女老少浩浩荡荡将神像送回庙里,当夜幕降临时,鼓乐齐鸣,“耍歌堂”在欢庆的气氛中结束。
别了,热情好客的瑶族同胞,别了,美丽而具传奇色彩的瑶乡……随着赵玉明驾驶的汽车远离瑶乡,一个美丽的瑶族深深地印在了赵玉明的心中,一个居住在祖国最北部的汉族同胞对瑶乡的情思也会在以后的生活里不断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