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撞击”航天器撞击彗星的效果图
2005年1月13日,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2日1:47 p.m.,“深度撞击”航天器从卡纳维拉尔角的17-B发射台(Launch Pad 17-B)上发射升空,其运载火箭是波音公司的德尔塔2型火箭(Delta II)。
在电视上的电脑模拟动画中,“深度撞击”与运载火箭分离时用喷气的方式使自身旋转起来,以保持稳定并减少仪器受到的撞击。
在1月13日公布的任务进度报告(Deep Impact Mission Status Report)中,航天器与运载火箭分离时出了问题:计算机在推进系统中探测到了高于预定值的温度,于是航天器马上进入了所谓的“安全模式”,在该模式中一切非必要的系统都会关闭,直到接收到任务控制中心的新指令时才会恢复。在“安全模式”中,“深度撞击”还是成功地完成了与开始太空飞行有关的一系列动作:展开了太阳能电池板并将其锁定。根据从航天器上传回的数据,“深度撞击”已经获得了能量,其飞行方向也是正确的。
虽然发射时间从2004年12月30日推迟到2005年1月13日,但是预计的撞击时间仍然是2005年7月4日。假如撞击后该航天器还能工作,它还将继续飞向另一颗彗星,执行第二次探测任务。
“深度撞击”上的科学仪器是由鲍尔航天科技公司在2001年秋到2003年春期间制造的,而成像设备的核心部件---CCD是由仙童公司(Fairchild Imaging)开发的,那是一种裂式全幅传输CCD(Split Frame Transfer CCD)。CCD基本上就是用感光二极管将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市面上一般的CCD中暂存区域(storage regions)与感光区混在一起,减小了有效面积与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系统最亮与最暗之间差距所能表現的程度);另一种全幅式传输CCD(Full-frame transfer CCD)则把储存器抽离出来,单独设计一整片纯粹的大型暂存区域,所以信号就可以传入暂存区域,这样一来感光二极管的“密度”就可以提高。裂式全幅传输CCD的思想与全幅式传输CCD基本一样,只是它的暂存区域分成两快,分别位于感光区的两侧,感光区的信号就被分成两部分,分别传输,这种设计使传输所用的时间减少了一半,可以更快地拍摄图像。仙童公司设计的1024 x 1024裂式全幅传输CCD的工作温度是-30°C到-100°C。
其他技术内容:
撞击器使用了自动导航算法(Auto-Navigation algorithms),该算法在“深空1号”上试验过。
能源方面,飞越观测舱上有一块7.5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和一个小型镍氢(NiH2)蓄电池,提供92w的平均能量;而撞击器在最后24小时中将自行提供2.8Kw-hr的能量。
飞越观测舱与撞击器的通信频率是S波段,与地面的通信频率是X波段。飞越观测舱与撞击器之间的数据传输率是64Kbps(在8700km的最大距离上),保证了撞击时的实时图像/数据传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