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科院·特邀研究员孟烈 省社科院·研究员李述笑
在哈尔滨地方史研究中,滨江关道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因为那是清政府在哈设治的开端。在此之前,哈尔滨只有乡约地保(奉官命在乡里管事之人),没有吃皇粮的官差,更没有带顶子的官员。清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初四,奉朝廷朱批设立哈尔滨关道,并任命杜学瀛为首任道台。从此,哈尔滨才有了地方官员和治理衙门,至今已有整整一百年历史。
然而,有关滨江关道的照片很少,而且只有官员,没有衙门,尤其是对那座闻名已久的哈尔滨道台府衙,始终未得一见。最近,笔者有幸见到了哈尔滨道台府当年模样,这是一帧极其珍贵的历史图片。
据史料记载,哈尔滨首任道台杜学瀛是于1906年5月11日到职视事,并启用关防。他见傅家甸(现道外区)街市不整,地基狭窄,碍难筹划,遂将衙署地址选定于四家子(现道外区北十八道街)原木石税局之东侧破土动工,修建了这座道台府。
为了更深入地解读这幅珍贵的图片,就要弄清楚:清朝时道台究竟是个多大的官?道台衙门都能管哪些事?其治理范围有多大?
道台是一种别称,其正式官名叫道员,始设于明代。最初,只是布政使(管行政的副省)和按察使(管司法监察的副省)之佐官(副职)。清乾隆始专设分守道与分巡道,管辖府、州、县,成为省以下、府以上的高级行政长官。按清制道台是正四品,知府是从四品,所以道台比知府官职稍大。
道的性质很特殊,因名称不同而职权不同,大致可分三类:一是以区域为名的,是下辖几个府(或直隶州)管一个地区;二是以职掌为名的,是管全省的某一方面;三是两者兼管的。滨江关道的情况就更特殊一些,因为它是吉林将军达桂与黑龙江将军程德全会奏,请旨设立的,是为了维护主权、利权而“力争先著”、“会同设官,不可稍分畛域”。其职权为“主办黑龙江、吉林两省对俄交涉和稽征关税事务,并统辖依兰府一带地方。”
依兰府归哈尔滨关道所辖,只是一种隶属关系,其下属之滨江厅,因铁路附属地界内无法行使治权,所能治理的地方仅有傅家甸一隅,“不足十里,殊难成治”。宣统元年春,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与吉林巡抚陈昭常奏请“划双城沿江之地以并该厅”,经会议政务处议奏,奉旨:“依议”。据相关史料记载,扩界后“滨江厅界地东西长35公里,南北长15—20公里,共计110屯,地4万余垧,户5280余家。”
滨江关道改称吉林西北路分巡兵备道,也是同年奏请的。1909年9月18日,东三省总督奏请以“滨江道改为西北路道,仍驻哈尔滨,巡防吉林西北一带等处地方,兼管哈尔滨关税及商埠交涉事宜。”1910年7月27日,奏准奉改后“下辖新城、双城、宾州、五常四府、榆树、滨江二厅及长寿、阿城两县。”这种格局直至1914年实行新官制,这座道台府衙也就改为滨江道尹公署了。
实际上,滨江关道只是哈尔滨关道之别称,尽管此别称出现很久也在文牍中应用,但从最初的史料来看,其正式名称准确地说是哈尔滨关道。《清实录》之记载:“光绪三十一年癸卯(初四)添设哈尔滨道员一缺,从属吉林将军达桂、署黑龙江将军程德全请也。”而发给首任道台杜学瀛之关防亦为“哈尔滨关道兼吉林交涉事宜关防”。1906年10月18日,在杜学瀛致程德全之呈文中曾写明其职衔:“会办吉林铁路交涉总局,花翎二品衔、试署哈尔滨关道杜学瀛。”在正式行文中皆哈尔滨关道。
哈尔滨关道设立于庚子之后,正值外患日深,国势愈弱之时,欲维护主权谈何容易?必充满抗争。今日目睹当年的道台府衙,依然会引发感慨万端与联翩之浮想,百年风雨,逝者如斯矣!(照片提供:苗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