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吉林频道报道 “高句丽”(“句”读作“沟”),史书中也写作“高句骊”,简称“句丽”、“句骊”,指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
公元前37年,中国东北地方政权“夫余国”的王子朱蒙为躲避兄弟迫害率部众出走,来到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新宾附近)的浑江、鸭绿江流域,以“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县城附近)为王城建立高句丽政权。公元3年,高句丽第二位王“琉璃明王”迁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区),公元427年高句丽第二十位王“长寿王”迁都平壤城(今朝鲜平壤)。这个地方王朝鼎盛时期,势力范围西达辽河,北至松花江中部,东临日本海,南到汉江。
高句丽政权接受中原王朝册封并向其朝贡。由于它不断扩张领土,因此多次与中原王朝发生战争,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都曾派兵征伐或亲征高句丽,至今在东北仍留下“罗通扫北”、“薛里征东”的传说故事。公元668年,唐朝联合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国,最终灭掉了高句丽王国。作为地方少数民族政权中持续最久的政权,高句丽共存世705年,前后经历28位王。
高句丽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它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而是通用汉字记事,现已发现的好太王碑、中原郡碑、冉牟墓志及大量铭文砖和铭文瓦上面的汉字佐证了这一点。高句丽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但中后期受中原文化影响很深。高句丽坚固的山城、雄伟的陵墓、辉煌的古墓壁画,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