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 37 年 )朱蒙在西汉玄菟郡辖地内建立了地方政权 , 号高句丽。 初期都城为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县五女山山城),西汉元始三年(公元 3 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今集安市), 同时筑尉那岩城 ( 后称丸都 ) 。至北魏始光四年 ( 公元 427 年 ) 移都平壤前的425年间 , 国内城一直是高句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国内城地处鸭绿江中游右岸的通沟平原上。北有禹山 ,东有龙山,西有七星山,是东北亚地区中世纪时代城址中为数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筑城墙的平原城类型的都城址,保存下来的城墙依然坚实牢固而又不失美观庄严,都城风范犹存。
考古发掘证实 , 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之前 , 这里已有战国末至西汉初的土筑城垣 , 应是汉代玄菟郡辖下的一座城邑。现有石质城垣是高句丽迁都后于公元 3 世纪所建。国内城略呈方形 , 方向为155度, 东墙长 514 米 , 西墙长 699 米 , 南墙长 749 米 , 北墙长 779 米。周长 2741 米。内外两壁全部以长方形石或方形石条垒砌。下部砌成阶梯形 , 逐层内收。每隔一定距离构筑马面 , 四角设有角楼 , 以提高防御能力。由于年代久远 , 几经维修 , 部分城墙已失去本来面貌。现存城垣宽7~10米 , 最高处 3~4 米原有城门 6 处。南北各一处 , 东西各两处。民国 10 年重修三座门 : 东曰“辑文门”, 西曰 “安武门”,南日“襟江门”。此后 , 其余三座门全被封堵。
我们见到的城墙 , 大体有三种构筑方式。 第一种采用修琢工整的长方形或方形石材 , 大小相近 , 适中 , 垒筑严谨 , 横行平直 , 缝隙均匀 , 石面略向外凸出。 直观整齐舒服 , 这是高句丽时期保留下来的墙段。 第二种的石条大体上呈方形和长方形 , 大小规格不同 ,虽经修琢 , 横行排列不平齐 , 缝隙中有小石块填补,较前一种欠整齐规则。这是后来维修的部分。 第三种用自然石块垒砌 , 未经修琢,石块及不规则 , 横竖无行列可言 , 这是民国年间修补的。 1947年,民国时期修筑的城墙大多毁于战火。
由于年代久远 , 城内没有保留下来高句丽时期的地上建筑。近年来 , 在配合城市改造建设中做过一些考古发掘,得知国内城地下确保存有相当数量的高句丽遗存。结合调查情况推测, 宫殿地位于今市政府、检察院附近 , 西南方有寺庙一类建筑,曾出土过大量瓦砾、和陶片完整的鎏金铜佛。城东及城北,出土成排的础石、砖瓦等建筑遗迹、遗物 , 还出土过鎏金箭头、白玉耳杯、陶罐、陶壶、陶臼等珍贵文物 , 应为贵族居住址或官署。
高句丽迁都后 , 国内城作为“别都”, 列高句丽三京之一。仍不失其重要地位。唐代 , 国内城为安东都护府之哥勿州驻地。后为渤海西京所辖的桓州 , 辽代仍为桓州。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 1902 年 ), 辑安 ( 今集安 ) 建治后 , 以国内城为中心形成了集安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